走马楼三国吴简探究初一作文
走马楼吴简是长沙出土的最珍贵文物之一,现存放于长沙简牍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正举办《三国的湖南.走马楼吴简》主题展览,利用寒假时间,我前往进行了探究。
通过参观和考察,我发现从战国时间到秦汉,再到三国时间的吴国,简牍的形状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简牍用竹木制成,制作工艺复杂,要经过备料、片解、刮削、杀青、编联等工序。因为比较笨重,既不方便书写,又不方便阅读。因为一本书要用很多简牍串在一起,人们用“册”、“编”、“卷”来称书籍的篇幅。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过《韦编三绝》的故事,孔子读《周易》多次翻断了编联简牍的牛皮带子,由此可见,用简牍记载和阅读文字是多么的不方便啊!
通过出土的走马楼吴简,可以证明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嘉禾元年(即公元232)年间,简牍应用十分广泛,涉及纪年、军事、地理、赋税、人口、司法等诸多方面。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在汉和帝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蔡伦就已经改进了造纸术并奏报朝廷,开始进行推广。为什么在一百多年后的吴国,简牍仍然是主要的文字载体?纸是在什么时候取代简牍的呢?
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书《两汉的科技与文化》这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了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看来,这个“逐渐取代”的过程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我又想到“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具《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在三国灭亡后,在西晋初年(大约公元291年左右)写出了《三都赋》。因为文章写得太好,而印刷术当时还没有被发明,大家争相抄写,以至于纸一时供不应求,货缺而贵。由此可见,到了西晋初年,纸已经取得简牍,成为主要的文字载体了。不然我们听到的也许就是“洛阳简贵”的故事了。
经过探究,我得出结论,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直到三国末年或者西晋初年,经历了近两百年时间,纸才最终取代简牍,成为了文字的主要载体。而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所产生的时代正处于这一文字载体重大变革的前夜,展现了简牍最后的辉煌。因为在这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简牍文物了。纸的时代,即将开始了!
相关Tags: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