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让生存更美好
早些年,“无所畏惧”几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人们在过分的“无所畏惧”的鼓舞下,仿佛世间真是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横冲直撞,而不负任何责任。于是,社会上充斥一种虚骄之气。在这些人看来,只要活着就是天地间的“老大”,可以为所欲为,无所畏惧。
有的人认为“敬畏”就是“畏惧”。“畏惧”与“敬畏”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们一是来之于外部的刺激,一是发之于内心的反省;一是有特定的对象,一是由于信仰有别,各有不同的理由。外部自然界高大迅疾的事物、不可抗拒的力量、未知的世界、社会上种种压迫人的势力、生活中的困难,都可能成为畏惧的对象,它却不能成为敬畏的根源。懂得反省的人们才会有敬畏之情,它是人类对自己有限性的清醒认知。这种敬畏促成他们敬德修业,不断提升自己;增加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了敬畏才会有自尊、自爱,才会有所守、有所不为。
柏杨在自传中写过一个故事。1948年辽沈战役后,解放军允许放下武器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回到关内。柏杨也打算回北京,便到火车站买票。火车站的情景令他大吃一惊。平常人声鼎沸的车站,居然鸦雀无声;“平常凶暴得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官兵,有秩序地鱼贯排列在各个售票窗口,有的甚至排到车站外的广场上。没有一个人吵闹和大声讲话,也没有一个人插队,好像一夕之间,都成了第一流国民”,成为懂得遵守纪律、自尊自爱的人。
对此,柏杨评论说“这是恐怖下的产物,中国人没有管束自己的能力”。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怕,“无所畏惧”,那是因为对手的弱小,没有能力阻碍他们为非作歹,他们可以一马平川地冲过去;一旦眼前出现了强大外力,马上就会呈现出另外一种姿态。此时他们为什么不在火车站大吵大闹,施展自己的蛮横了呢?因为他们被打败了,共产党放他们一马,可以进关自谋生路。如果自己节外生枝,闹出些事来,走不成了,会有什么下场?所以他们害怕。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能想起很多事,虚骄之气支配下的“无所畏惧”,往往有极其可悲的一面。柏杨说的中国人不能“管束自己”,正是由于缺少内心自省。一个民族只有学会了“管束自己”才是真正的成熟,而敬畏心是人们走向成熟的开端。
人有了敬畏心就会减少虚骄之气、浮躁之气,杜绝狂妄之气、昏暴之气,不仅会少犯错误,也是人们事业取得成功的一种保障。
相关Tags: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