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我要去远方》的影评10篇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21 01:17:40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我要去远方》是一部由孙传林执导,何为 / 魏嘉镁 / 贺云庆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要去远方》影评(一):看完电影不会再对地震工作者产生抱怨了

很多人心中的地震工作大多就是发布一下监测数据,偶尔预报一下可能出现的地震灾难。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怎样工作的,这些还不甚令人满意的预报是怎么得来的。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伟大之处,其实地震工作者们的日常生活是十分单调乏味的,他们每天坚持在这样枯燥的重复之中,只为早一秒钟为大家提供地震信息。《我要去远方》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诉了面对这枯燥乏味的工作,老一辈地震人的坚持和新一代地震人的责任感。这部电影中演职人员克服了极大拍摄困难,最终由导演孙传林带魏嘉镁,何为,贺云庆等演职人员圆满完成。《我要去远方》这部片子向所有地震工作者们致以了最崇高的敬意!

《我要去远方》影评(二):没有刻意的煽情,这样的“地震片”暖哭了!

文| 桃妖不是妖

一说到与地震、与地震人相关的电影,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诸如《唐山大地震》里满目疮痍的大地,在废墟中或哭嚎或拥抱的人们。但在10月16日上映,由孙传林执导,何为、魏嘉镁、贺云庆、韩伯维领衔主演的《我要去远方》中,导演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轻松明快的氛围中通过一个胸无大志,只想拿实习证明走人的大学生的成长,讲述了青年人对于未来的迷茫恐慌,老一代地震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岗位的坚守。

没看电影前,以为题材这么 “正”的电影看起来会很枯燥,实际并非如此。X

故事主人公杨凯是当代很多年轻人的写照,他衣着时尚钟爱流行文化,来到这个偏远的地震台实习只不过是和家长赌气,一时任性的选择。当他真的置身于这个打电话得爬树,出行全靠摩托,还要每天在山地树林爬上爬下,一个不小心就会有生命危险的工作环境时,他整个人瞬间“崩溃”。再加上同学的怂恿,女友在社交软件透露出“红杏出墙”的可能,里外压力的刺激下,他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花式逃跑。“要不是说杨老师是高材生呢,逃跑的办法都用了十种”,从地震监测台台长老安的调侃中不难看出杨凯为了逃跑真是使出浑身解数。

在很多人心中,地震工作总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和庄严色彩,毕竟每次他们出现都是在一些抗震救灾的现场,或是震后疏导、安置工作中,但实际上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单调乏味。以老安为例,除去给村民们进行一些宣讲,进行疏散演练外,他更多时候还是在办公室做实验,研究相关文献,以及在树林进行日常勘测、记录数据等。观测点一般设置在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有时还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械上山下山,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更让人心酸的是,因为工作环境苦、医疗环境差,他们不得不忍受与妻儿长年累月的分别,在思念中守护着这一方土地。

在坚守的人越来越少时,杨凯的到来为老安的生活注入鲜活的变化。明知道他是个不安分的主,他还是纵容着他的任性,给予他很多肯定。某种意义上,他甚至把对儿子虎子的思念和愧疚转移到杨凯身上。他会像父亲一样关切他的情感变化,逃跑失败时也会送上变相的“嘲讽”。而当我们真的习惯老安和杨凯之间这种搞笑又温馨的相处模式时,儿媳妇寄来的一封请柬,瞬间把老安打成患得患失,担心儿子不愿意接纳自己的稍显懦弱的父亲形象时,影片给人的内心冲击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与杨凯完全相反,本是留学回来有着高学历的廖星向我们展示了当代青年更有责任感的一面。她并没有留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去过自己的精英人生,反而来到偏远的龙潭做地震勘测员。这样的魄力,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许是让杨凯渐渐喜欢上的理由吧。

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渲染困难,《我要去远方》暖心而可爱。在向我们展示更多地震人工作的日常之余,也让我们感知到这片土地的静谧和神奇。电影虽质朴,却非常用心。在此向一代又一代,将自己奉献给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的地震台站和防震减灾事业的人们致敬。

《我要去远方》影评(三):大学毕业生该不该留在大城市?看看这部电影说的故事

《我要去远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影片讲述了大学生杨凯到深山里的地震监测台实习,他刚来这里就想赶紧回到大城市,他对这个地震监测台避之不及。地震监测台一直由台长安杰打理,但是年事已高,虽然有个女助手廖星帮忙,但安杰台长退休之后,需要有个人接班。显然,杨凯的到来给予了安杰希望,但杨凯显然没有留在这里的一点点意思。

看《我要去远方》这样的影片,不能简单就看表面的故事,而且可以深思一下影片背后的意义。影片说的虽然是通俗易懂的故事,就是一个大学生到边远山区实习,当地的机构需要他留下来工作,但是他完全无意在此,很多人可能想着:“还是大城市的生活吸引人,哪怕在大城市啃老都好啊。”

所以,《我要去远方》说的是当今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不是要求每个年轻人在大学毕业后都要去山区工作,但应该明白一点,工作和前途不一定只是在大城市的光鲜生活,在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的事业。

回到影片《我要去远方》本身,影片说的是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故事,叙事的手法确实轻喜剧化的,这部影片好不沉闷,观影过程也能感受到影片带来的轻松幽默的氛围。这部影片几乎适合全年龄段的观众,因为片中不仅仅涉及年轻人对待前途的态度,也有父子情、大学恋人等等感情线,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感情线所打动。

影片的主线自然还是大学生杨凯在地震监测台实习中的认知升华,从最初的抗拒学习,到后来逐渐爱上了地震监测这份事业,杨凯也完成了从一个少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很多工作是必须要有人传承的,虽然这份不会带来名利,也没有舒适的环境,但是却能够给千千万万的民众带来安宁,这就是这份地震监测台工作意义。杨凯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需要一个过程,《我要去远方》也就是展现的这个过程。

《我要去远方》成功的地方在于角色塑造鲜活,杨凯是主角,这个角色一开始是一个浮躁的年轻人,只知道吃好的穿好的,很浮夸。但是杨凯这个角色是成长的,是有转变的,这个角色很鲜活。监测台台长安杰则是一个睿智幽默的形象,勤勤恳恳,但是不刻板,是一个有毅力且有责任心的汉子,这个角色也有脆弱之处,比如安杰和他儿子的隔阂,让他难以释怀,这个角色也极富魅力。

同在地震台工作的女生廖星,一开始是被杨凯鄙视的,认为她是村姑,太迂腐。实际上,廖星是一个海归,有这么高的学历还愿意在地震监测台工作,说明她热爱这份职业。所以,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还是有的,只是少而已。大多数年轻人可能都和杨凯一样,好高骛远,往往就容易耗费光阴,这部《我要去远方》就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

崔汀/文

�ZV��A

《我要去远方》影评(四):《我要去远方》: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样的人生你想过吗?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的纪录片《宗师之路》里曾说过:绝招就是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在《我不是远方》的结尾处,主人公杨凯也说出了类似的话——“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够了”。在这个已经被浮躁吞没的时代里,也许这样的人生感悟可以消解掉你的焦虑。

虽然影片对杨凯这个人物的背景没有过多交代,但从他的桀骜和任性中可以窥见一二。他一定是家庭殷实的,甚至在家庭里一直被溺爱着,这也造就了他凡事只为自己着想,而忽略身边其他人感受的性格。以这样的人物作为主人公,可见主创们是看到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通病,企图用影片带给年轻人一定的思考。

就像初到龙潭的杨凯并没有打算融入这里,反而是想方设法的赶紧逃离,对自己做出的这个选择也并没有想着承担责任,而把这次的实习当成了逃离父母枷锁的避难地,难怪女朋友会说他幼稚。

可越是这样的人物,观众就会越期待他的成长。

其实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的也就是成长这一个话题,杨凯无所畏惧是到龙潭还是虎穴,也无所谓是实习勘测地震还是边区支教,之于他的成长来说,意义都是一样的。

用实习作为切入,一方面可以突出杨凯这个大学生走出舒适区后的心境,另一方面也在映射对于龙潭地震监测台,杨凯是陌生且充满怀疑的,所以杨凯在前半段一直嚷嚷着自己只是个实习生,早晚要离开也是情理之中了。

从实习到决心留在这儿,成为一辈子只做好的一件事,杨凯所经历的是来自身心的双重淬炼。

他虽然身处偏远山区,却一直心心念念的惦记着北京的女友李丹,从好基友处得知女友另结新欢,他按捺不住要回北京的心,却在车站被迫与女友分手,自此一蹶不振,疯疯癫癫。这个已然二十出头马上要进入社会独当一面的年轻人,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在爱情里翻了跟头。很难说杨凯是脆弱的,他只是还没长得足够强大而已。用台长老安的话来说就是,很多看起来般配的情侣并不一定真的适合,因为让他们在一起的原因只是般配。

失去了回北京的绝对理由后的杨凯,似乎可以静下心来看看龙潭的一切了。他试着跟“天敌”廖星一起勘测水质,一起给乡亲们上防震救灾的课,还被老安带到了小“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地震监测仪器,此时的他已经开始喜欢上这里了,观众也终于从这个男孩身上看到了些许的变化。

接受了当下的选择,认真的对待生活,让杨凯觉得周围的事物都变得有趣起来。老安做梦一直念叨的虎子原来是不愿接纳自己的儿子,但当他收到儿媳妇寄来的婚礼请柬时,还是打算主动打破父子间的隔阂。虽然心里也怕只是儿媳妇的一番好意,而非儿子本意,但他到了这个年纪,又何必那么较真呢。老安的往事似乎启迪了杨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

而在上文中提到的“天敌”廖星——被杨凯口口声声嫌弃的村姑,没想到却是留学回来的海归。如此好的资质和学历,完全可以选择一个世界五百强,过着大多数人期许的精英生活,而她选择来到龙潭做地震勘测员,绝不仅仅只是好奇。杨凯在与之朝夕的交往中,也似乎感受到了这个女孩身上的真挚与善良,是一种可以勇敢选择人生道路的力量,这或许是让杨凯渐渐喜欢上的理由吧。

很难说杨凯在短短的几个月实习里成长了多少,也很难说他最终选择留下来做地震勘测员是不是一时冲动,但当你从这97分钟的故事里走出,反观自己时,却也能看到人生的另一种走向。

不如试着无视掉那些忽明忽暗的诱惑,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一直做一直收获,何尝不是人生的终极状态呢。

《我要去远方》影评(五):致敬片能像《我要去远方》这么欢快惬意,真难得

文/满囤儿

中国有很多带有“致敬”性质的影片,比如致敬某个历史事件XX周年的,致敬某领域的成功人士的,致敬某种精神的,以及致敬某种职业的。在我们的传统印象里,带有致敬的影片往往会拍得中规中矩,虽然大都有一定的艺术高度和教育意义,但却总在风格上、戏剧上不够商业,不够娱乐。囤儿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打破了这种现象。这部电影便是10月16日登陆全国院线的致敬地震人的故事片《我要去远方》。

“我要去远方”这5个字以前有过歌曲,有过诗,更以心灵鸡汤的身份配着世界各地的美景图频繁出现在现代人的朋友圈里。于是,当囤儿得知有部电影以这5个字为片名时,下意识觉得这会是一部风景优美但缺乏戏剧冲突的文艺养眼片。不料真看到这部影片,才发现片中的确经常出现优美的风景,但故事却一点儿也不缺乏戏剧冲突,甚至充满了欢快的喜感。《我要去远方》并没有为了致敬而致敬,并没有把地震人工作中的辛苦裱装起来。影片从头至尾都围绕着主人公来进行人物塑造。观众会先喜欢上主人公,继而对他们的身份——地震人产生尊敬。

和一般的影片不同,《我要去远方》的主人公其实是三位。一位是刚刚来到深山老林里实习的大学生杨凯(何为 饰),一位是自愿来到深山已2年的追梦女孩廖星(魏嘉镁 饰),一位是已经为深山老林的地震局奉献了终生的老台长(贺云庆 饰)。这三个人从事地震检测工作的时间正好是三个阶梯,正好代表了地震人必然会经历的三个成长阶段。按常理来讲,故事一定会按照老带新的方式来发展。用传承来展现地震事业的伟大。然而,本片却打破了常规。

作为最菜的新人,杨凯在影片初期竟然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他甚至有一个巨大的外力——他心心念的女朋友眼看就要因为他实习地的偏远而被别人追走啦。于是,影片开篇就很罕见地利用杨凯的逃离与地震事业对他的需要组合出了尖锐的戏剧矛盾。随后,影片又很有胆魄地把杨凯的逃离做成了欢快的喜感段落。观众不会被地震工作的单调、枯燥所累,而是跟着杨凯的各种花式逃跑计划欢笑不已。囤儿可从来没有看致敬片看得笑这么多次过。

喜感这么足,老台长可谓功不可没。他虽然是个很伟大的前辈,但本人却是个很有喜感的人。他在地震工作之余,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着自己的生活和娱乐。这种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反而更能让观众理解地震工作者的不容易。他们不仅要坚守,而且要非常准确地记录各种数据。他们的工作是极其严肃的,却并不代表他们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杨凯对地震工作从不感冒到接纳,再到勇于承担,每一处转折都不是被人说教才有的。他是真正从老台长和廖星的身上感悟到了。没有刻意的说教和拔高,《我要去远方》在欢快惬意的氛围中实现了对地震人的致敬。这对于内地致敬片的创作而言,毫无疑问是次成功的、有借鉴意义的探索。

《我要去远方》影评(六):《我要去远方》有一种远方,来过了你就离不开

未来何去何从,一直是困扰所有年轻人的第一大问题,正如崔健曾经用“过去我幻想的未来可不是现在”唱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黄家驹用“前面是哪方,谁伴我闯荡”唱出内心的迷茫,每一代人都要面对辽阔的未来,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工作、创业、回归家乡、继续学习,精彩世界里有无限可能。

由著名导演孙传林执导,何为、魏嘉镁、贺云庆、韩伯维主演的电影《我要去远方》则给青春逐梦者带来了新一种的可能。片中,何为饰演的大四学生杨凯年轻帅气,家境优渥,成绩不错,还有漂亮的女朋友,也算是阶段性的人生赢家了,然而倒霉的事来了,在需要实习的时候,他不能像身边的小伙伴那样去写字数里做白领,或者去大企业里搞技术,而是来到了一处青山秀水的乡村,进入了设备简陋的地震台,台里加上他只有三个人,稳重执着的台长老安,年轻漂亮的女同事廖星。

很显然,在当下都市里长大的一代孩子,是无论如何也适应不了乡村生活的,这里没有高档餐厅和游乐场,没有电影院和健身房,也没有平坦的街道和光鲜靓亮的年轻人,衣食住行的条件就像倒退回了90年代,杨凯从走下大公交车打量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好像是被关了监禁,没有一分毫要在这里长呆的念头,恨不得立刻生出翅膀飞回去,回到大学女友的身边。

然而,在经验丰富的廖星面前,他没有逃走的机会。当他带着抵触心态进入地震台,从此被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山野之间的空气,树林、飞鸟、蓝天、云朵带来的宁静感,羊群在草地和小河流水的声音,处处都有一种曼妙,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看到了在都市里不曾有过的理想图景,人们辛勤的劳作,快乐的生活,每个人都带着质朴的笑脸,没有浮躁和虚荣,也没有名利的枷锁和陷阱,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没有喧嚣,只有清凉。

在这一片美景的基础上,《我要去远方》描绘了地震监测工作者的现实人生,以及他们的爱与痛,情与梦,就像视觉风格一样,影片在叙事和塑造人物方面也走的是写实加抒情的风格,所有情节都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并没有刻意的美化几位主人公,像老安这样坚守偏远山区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每一天的工作,但是故事没有打开表彰报告会模式,而是通过扎实的表演,纯挚的情节,展开他内心对一份职责的坚守,一份对事业最单纯的信念。

廖星也是这样,身为植物学家的女儿,她的人生在飘零中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但是影片的呈现方式没有丝毫的刻意和粉琢,通过她的真实,爱恨分明的个性,展现出了新一代年轻女性所不具备的素颜森系之美。

观众跟随杨凯的视角,一边感受地震检测者的坚守,一边还能看到属于类型片的浪漫和惊险,杨凯从一开始被廖星严防死守,想逃走却屡次被捉回,到两个人渐渐互相了解,年轻的心擦出火花,这一场爱情清新别致,而作为杨凯的“情敌”,生性暴躁的马库渐渐失控,给地震台三人组带来了一连串重击,打人、砸设备、放火,这一老两小加上一条黑狗的地震台,能度过难关,化险为夷吗?气氛一度非常的紧张,令人窒息。

在充斥着资本和功利,追逐流量与票房的影视圈,很难得还有《我要去远方》这样深入现实,有担当有情怀的作品,影片即将于10月16日全国公映,有兴趣的朋友,可能去领略一番这来自云南的田园风情,感受一下这不一样的诗与远方。

《我要去远方》影评(七):远方的远,在荒原中盛开鲜花!

诗人海子曾经先后在自己的两首诗歌中写到“远方”,在87年的《祖国》里说“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但是到了88年,他的另一首《远方》中,却说“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看似自相矛盾的两种说法,其实恰好代表了诗人对“远方”这个定义理解的升华。人人都在向往逃离现实,去往远方的理想世界,但是殊不知你的远方,很可能恰好是别人的现实,而不能坚守自己内心的人,在空间距离上无论多么遥远的远方,对于内心而言,仍旧是一无所有!这恰恰也是电影《我要去远方》想要探讨的问题!

《我要去远方》讲述的就是一个身处一无所有的远方,却怀念着遥远的不可归现实的青年,是怎样渐渐了解到,远方的远,其实就是坚持做一件自己真心想要去做的事情!虽然看上去说了一个很空泛、很哲学的故事,但是电影却很巧妙地跟地震人这个不为人知的行业,以及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心态和情感问题做了结合,故事用逗趣的方式,用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思路和心态,讲述的却是有关于远方、理想这样人生观的重大话题,可以说是由浅入深,寓教于乐!

青年杨凯一如当下大多数的年轻人那样,好高骛远,贪图享乐,对实习所在的龙潭充满了怨念,一心只想逃离,回到他远在北京的女友身边。影片在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之所以选择到这里来实习的原因,或许是随波逐流,或许是最初也有着对远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当看到现实中的龙潭,也就是远方居然是如此艰苦的样子,他开始选择逃离。

逃离的过程很逗趣,编剧和导演设置了很多让他自食恶果的小桥段来表现他的浮躁心态,同时也体现出龙潭这个地方条件的艰苦。而老安还有廖星为什么能够安之若素呢?这就是在这段故事里,导演悄悄留下的伏笔。远方的远,在于从荒原中开出鲜花,从内心的坚定之中,求得内心的宁静。

当然,北京女友背叛这个桥段,稍微有些巧合,但却很现实,心灵无法共鸣的人肯定是无法在一起的。而这也给杨凯与欢喜冤家廖星之间留出了真正碰撞火花的最好机会。一直到这时,杨凯才开始思索,对于自身处境和未来道路的选择。远方近在咫尺,而自己的心却无处依存,在这种彷徨的青春期矛盾之中,廖星和老安的选择给出了他最好的启发。

影片对于地震人这份默默无闻的工作,有很深情的表现,其实不仅仅是这个职业,在当下,有许多职业其实都需要耐受寂寞,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才能真正发现理想和诗意远方的定义。现实其实本就枯燥,唯一能够让我们坚守下去的,除了自己,没有别的更好办法!

《我要去远方》影评(八):《我要去远方》勇敢出发才能不负青春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地震人题材的电影,《我要去远方》凭借检测者的青春、成长,以及充满担当的精神,重新歌颂那些“地震人”所付出努力。为平凡工作者们点赞,叫观众不忘深刻的认识“地震人”艰辛,这种正能量传递,不忘初心的电影,都使得电影视角很有意义。

做为一部歌颂平凡工作者们的电影,《我要去远方》通过刚毕业的杨凯对初来乍到的陌生环境充满恐惧,从企图逃跑到逐渐融合,慢慢展现偏远地区工作者的艰辛。电影以真实为目标,讲情感的流动;宽厚、沉稳、多层次主题融合,而且何为饰演杨凯,曾逃跑途中迷了路,花样百出,笑点不断。

全剧人物命运纠葛各异,魏嘉镁饰演廖星,出场就冷艳干练,牵动着人心。她勇敢坚强,因为有梦想,留在偏远地区工作,却在面对流氓骚扰、情感纠葛时,也有自己困惑一面。但随着两人日久生情,同样聚焦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还以小见大,还用一种青春方式,既弘扬了防震减灾行业坚守奉献的崇高信念与人格追求,同时也普及了防震减灾的科普知识。

孙传林导演曾表示《我要去远方》是一部细腻真诚、欢乐逗趣、积极励志的作品,毕竟所有细节都来源于生活,还有一定可视性。男女主角在患难中有了情感,一起共骑摩托车驰骋镜头,也拍得很旖旎浪漫。当天空透彻清亮,晚霞掩映天际,湖水波澜不惊,一路都是好风情,唯美摄影表达出来的格调与导演追求的故事本身不谋而合。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那么要歌颂地震人工作者,必须要通过人物成长、爱情、生活,细致入微的地表现了时下年轻人逃离尘世浮躁,追求梦想事业与诗意人格。这些地方,孙传林导演明显有备而来,当男主角同学们前来后,杨凯已经对工作岗位依依不舍,他体会到地震人的艰辛与不容易,很容易叫大家有代入感。而流氓为了追女一号,破坏地震设备,还烧毁了房子,也是《我要去远方》高潮戏,尝试和商业、娱乐元素的有效结合!

该片从日常生活入手,用细腻真诚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娓娓道来,行云流水间流露出一个平凡的地震监测工作者的态度和精神。正如导演所言,“无论是温暖人心的治愈、毫不刻意的励志或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这部看似走小众路线的清新励志电影,通过自然而然的生活点滴和情感渲染直击观众的内心。”这是一部质朴的电影,即将在10月16日全国公映,朴素实诚的外表却蕴含着对地震人劳模们本该有的歌颂,以及正能量的感染力。

《我要去远方》影评(九):质朴无华的青春,润情无痕的励志

远方很远,它永远是未知的地方;远方又很近,它就在我们心灵中的某个角落。一部表现地震监测者青春与成长、坚持与守望的电影,竟用了《我要去远方》这个诗意化的片名,凸显的正是地震人对理想不忘初心的追求。所谓的心灵的远方,于他们而言,其实就是一股精气神,做回真正的自己,选择坦然的生活,规划喜欢的人生。

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青春片,没有刻意拔高人物,放大角色光环,而是通过浓浓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地震人”有血有肉的一面。整个影片质朴得不能再质朴,真诚得不能再真诚。朴素的线性叙事,轻松舒缓的节奏,欢乐逗趣的情节,清新自然的画面,胜在对励志的积极呈现,带给观众的不仅是故事上的感动,还有灵魂上的净化与启迪。

故事里人物不多,但各个形象饱满。地处偏远山区的地震监测台,只有区区三个工作者。大学实习生杨凯大耍小聪明,迫不及待地要逃离这个地方,与人大玩斗智斗法,在短时间内实施十种不同的逃跑计划,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爬树被人看到,越墙遭狗拦截,好不容易走进深山还迷了路。他花样不断的出逃未遂,弄得自己囧况百出,大量笑点引来人哈哈一乐。

同小羊倌极力贬损,与女同事廖星互怼互黑,对老台长老安的关心毫不领情,杨凯是如此百无聊赖。女友电话传来的分手威胁,看似是杨凯要出逃的诱因,但陌生环境带来的迷茫与恐慌,才是他导致他想离开地震台的动机。老安用打赌的方式,以三个月期限为约定,暂时安抚了他那颗要走的心。于是,一个年轻人实现自我改变和成长的青春励志,在自然而然的生活点滴映衬下娓娓道来。而促成杨凯成长励志的,是两种状况的合力驱动。一是他对廖星的情愫,二是老余带来的影响。前者关乎爱情,后者关乎理想。行云流水间流露出人物间微妙的情感变化,角色精神世界也被细腻挖掘。

起初,杨凯与廖星互看两相厌。廖星认为杨凯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懒虫,杨凯视廖星为毫无见识的村姑,彼此屡有言语冲突。随着工作中接触增多,两人感情升温、互生爱意。一起外出采集水样,同乘摩托驰骋山野,一同坠入老坑。可两人都是爱你在心口不开,遭遇好事多磨的波折。而廖星的经历也浮出水面。她本是学成归国的植物学家,父亲因地震中亡故,矢志搜集稀有植物标本,来完成亡父遗愿,把地震台当做自己栖息的家园。她坚强勇敢又脆弱敏感,对杨凯的情感,有着治愈内心伤痛的色彩。

相比于廖星,老安对杨凯的影响更大。这个老台长蜗居深山,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深深皱纹、深陷的双眼、显露他对地震监测不辞劳累的坚守。在鼾声如雷的梦话频频喊出儿子的乳名,彰显他因忠于职守,对家人亏欠的深深愧疚。他对杨凯总是饱含期许的眼光,显露着一种对自己工作后继有人的可望而不可求。在这个人物身上,充满了地震人勇于担当、坚守奉献的崇高信念,其敬业精神令人感佩。

片中的杨凯家境优渥,不愿按照老妈安排的路径来生活,面临择业何去何从的困惑与迷茫,最终在短期内经历颇多,迅速成长的他最终找到了自我价值。而片中所言的“远方”并不是目不可及之处,而是你心灵的深度和广度。这部讲格调、讲品位、讲责任的优秀青春片,在十月影市实在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相关Tags:人生怀念快乐生活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