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三里屯》经典影评有感
《这是三里屯》是一部由罗伯特·道格拉斯执导,卡洛斯·欧德利 / 爱万 / 克里斯·楼顿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三里屯》精选点评:
●一开始都挺不错的 后面太拖沓。伪纪录片,英式幽默。
●GARY就是太没心眼的二货!但心地善良,为人热情都是他的优点。剧中人的个性色彩都很分明,很有戏剧感。爱情家庭和生活胜过金钱这一理念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很有趣的电影 爱万很漂亮
●老外的中国梦。伪纪录片形式。
●补标
●2逼朋友阿福有点意思,整片一股浓浓的卡拉OK风,还是广场上支摊儿那种
●“中国说白了就三样东西:太极,功夫和麻将”
●虽然傻逼但是还蛮好笑的
●比较好玩~
●一个老外的角度,可以看看
《这是三里屯》影评(一):《这是三里屯》:老外也草根
【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
老外聚焦中国的电影不少,如雷贯耳的有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七十年代让·雅南还拍过一部《解放军在巴黎》,老外拍老外在中国的电影也不算少,八十年代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是影响较大的之一,近年则有德国人佛罗瑞·加伦伯格执导的《拉贝日记》(华谊兄弟投资),相比之下,老外拍老外在当代中国的电影非常罕见,2010年曾有过一部叫《老外》的影片,然后就数刚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的《这是三里屯》。
《这是三里屯》由冰岛导演罗伯特·道格拉斯执导,影片并没有将镜头对准人五人六的西方贵族,而是以英国草根盖瑞的北京遭遇为主线,用独特的视角一展鲜为人知的老外“北漂”一隅。男主人公盖瑞空降北京的目的至少有二,一来在这个“鸡大屁”飞奔的国家多多捞金,二来试图追回离他而去的中国前妻,以及他那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子。然而中国远不像盖瑞想象的那么好混,初涉三里屯的他处处碰壁,所幸得到了另一位自诩中国通的澳洲老外阿福指点迷津。
影片全程在三里屯拍摄,但导演无心流连三里屯灯红酒绿或是光鲜亮丽的那面,影片开篇由盖瑞自述来龙去脉,背景选取的却是所谓“北京精神”的巨幅广告牌,盖瑞精准地落位在“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包容”字样之下,而在他的另一侧,则是收废品的零落排开,这一画面的用意可想而知。事实上影片虽将主战场设定在北京三里屯,但镜像中从头到尾皆无丝毫向北京示好的意图,为数不多的几位中国角色也有揶揄之嫌。比如那个贱嗖嗖向盖瑞投怀送抱的女学生,神经质一面就不说了,媚外和功利之心赤裸得一塌涂地,这样的人物说好听的是颇具喜感,说难听点就是一纯种二货。盖瑞那位高大上的前妻王琳貌似端庄,装裱得像个受过教育的贤妻良母,时不时还搬出高人一等的姿态教训盖瑞,其实这个人物背后的潜台词更加可怕——说白了她是盖瑞女学生的另一个高树牌坊的版本,如若不是,当初在英国又何以嫁给一无是处的盖瑞?海龟之后,又怎会重蹈与老外分手的覆辙?
但不能因此说这是一部不怀好意的电影,因为导演的叙事中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图,而且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想褒扬过任何人,包括盖瑞在内的一众“北漂”老外,统统沦为导演用以自嘲的对象。首先盖瑞非但不是欧洲高富帅,相反正是西方矮矬穷的草根典范,作为男人他不务正业,毫无家庭责任感可言,作为朋友他过河拆迁,一旦发达连当初帮过他的阿福都不认,作为生意人他智商低幼,所以刚刚发迹又很快被骗得一穷二白。阿福作为盖瑞初道北京的“贵人”,以中国通师傅自诩,却是个精于算计的小混混,骗吃骗喝不说,连买个电动自行车都要坑盖瑞一笔,她在三里屯混迹多年,其实也不过是个二流子。还有那位将盖瑞骗的底裤赔光的老外“名流”,篇幅虽然不多,却代表了“北漂”老外的另一个典型,谁说老外个个都讲契约精神,骗子老外也大有人在。
其实老外在中国和中国人在国外差不多,各种成色的存在都有,为图生存无所不用其极,尤其在北京这样鱼龙混杂物欲横流的城池,三六九等的老外充斥其间,五颜六色的人生甚嚣尘上,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北京。《这是三里屯》令我想起了另一部句式一模一样的电影《这是英格兰》,三里屯晃荡的各色老外一如英伦上世纪八十年代街头的“光头仔”,成为三里屯街头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反过来三里屯又成为老外异国他乡人生百态的鲜活镜面,在咖啡和啤酒之外,还照见了各种卑微的存在。
《这是三里屯》影评(二):繁华一角的草根生态
(文/小义大道)
看《这是三里屯》,让我想起一些类型差不离的影片,比如曾经的《北京人在纽约》、比如前年的《纽约[email protected]/* */,在故事情节和影片本质上虽是千差万别,但同是外乡人在异国的那些事儿。而相比之下,只是《这是三里屯》更具生活化、更真实且更现实的反应出了一类老外群体在北京的状态。
作为影片的发生地北京,它承载了不同民族国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在此追逐实现梦想的愿望。尤其是在三里屯这个经济、文化、时尚、潮流的标志性位置,是世界各地的人聚焦到北京来寻梦的最理想最常见之地,虽然选择了这样一个繁华之地,但影片的画面中并没有出现太古里等建筑,没有那些时尚大牌、精品专卖店的身影,而是将镜头安扎在三里屯那一片的各个小角落,或是六层小板楼、或是废品收购站、或是小卖部、或是小地摊,总之都是不那么高大上,一切尽显破旧、平庸、朴实,给予我们的就是一个时尚之地、满是屌丝气息的矛盾化感觉。
影片开始,就是一位初来乍到的英国老外盖瑞站在三里屯某条小巷子里的镜头,身后是陈旧的老北京板楼,旁边是打牌唠嗑的北京老人,非常悠闲平静的背景,特别草根化生活的氛围。但从盖瑞的立场来看,一点都不潇洒自如,对这里充满了希望同时也充满了陌生与无助。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完全就是以一种外来人的陌生视觉切入的,而这种陌生视角势必会带来对于北京这座城市的想象性误解与文化碰撞。所以,当盖瑞推销不出去生发水、找不到工作、追不回前妻芳心的时候,都与盖瑞对于中国文化的个人想象而造成的文化误解和碰撞有关。
在这个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影片也加入了一些中国特色的电影情节,在这个淘金圣地小人物寻求机遇、渴望发展、希望成功的情节,而这一个情节线索也是一直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终,进而将影片中爱情线贯连起来。也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在这一次的交融中所产生出来的那些独特的幽默情节和荒诞时刻,格外具有看点。特别是从老外的视野来看,几乎所有的碰撞情节都在搞笑的形态下进行着。
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在外旅居或者定居的华人生活,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在华外国人这一个群体的生活,尤其还是如此小众的人物在北京的草根化生活。在华外国人的生活,亦如在外华人的生活,大部分也都是在一个几乎封闭的圈子里。因为受到语言不通的困扰,因为对这座城市的陌生,所以盖瑞在寻求投资的路上处处碰壁。好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福来克给他介绍了份教英文的差事糊口,但同时也被这个在北京混了几年的澳洲人忽悠过不少次。即便这样新来的盖瑞总是离不开福来克。虽有相辅相助的美德,也同显了人性的丑态。
《这是三里屯》简单的说,也可以看成是盖瑞的北京奋斗史。在意识形态上看,也是一部极具正能量的影片。盖瑞做过推销、当过外教、充当过“门面”,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小人物的坎坷路,真实得让人感动。我们从那些情节和镜头中,看到了最真实的三里屯,看到了被三里屯的繁华所掩盖的老外的草根生活状态,极致真实、无比搞笑、荒唐绝顶。
其实,很多时候,影片中通过老外散发出来的那种异乡感、漂泊感,还有那种追逐梦想路上被折腾得“头破血流”的现实感,跟我们这种虽是中国人同在北京漂的人来讲,还是有着许多情感共鸣的,这也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之一。
喜欢的另一原因在于影片的风格:全片没有一丝小资装逼文艺范儿;更没有时尚华丽的浪漫和狗血式的都市爱情;情节发展以伪记录的形式进行着,手持摄影极度真实生活化;主要人物既有台词又有独白,轻松而幽默;节奏明快、台词随性,京片儿中字风味独特。总的来讲,此片故事虽然一般,但很有趣味性,两位有点二且有些屌的北漂老外在中西文化差异的碰撞上,制造了大量的喜剧包袱和喜剧效果,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
《这是三里屯》影评(三):屌丝老外的“北漂”历险记
电影《这是三里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熟悉而又陌生的北京生态画卷,说是熟悉,是因为取景地就是国人皆知潮人常聚的三里屯,说是陌生,是因为影片由外籍团队创作拍摄完成,虽然大多是所谓“中国通”,但在他们眼里的中国,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风情,还是会让国内观众们感到惊喜和惊讶,如一部国际友人的“友邦惊诧论”一般有趣。
本片的受众可谓一箭多雕,对于不了解中国的国际友人而言,《这是三里屯》可视为一部趣味横生的中国生活指南,对于在中国生活的外籍人士而言,这部影片则是一部真实表达他们对中国印象观感的故事,而对于中国人而言,换一副眼镜看自己,也未尝不是一件更清醒、更客观的方式。
本片主创大多是在中国生活过相当长时间的“老外”,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刚刚踏入中国大门的“小外”时期,充满新鲜感的陌生、困惑和惊奇,都是无可回避的“亲密”接触。但在这种惊诧的相遇中,又有他们接触中国、融入中国之后的亲切感,这种感情较之“北漂”,除了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分别。
很明显,导演罗伯特·道格拉斯将本片做了另外的设定,那就是仿若《三傻大闹宝莱坞》一样的《老外屌丝打拼三里屯》,如此判定,非常确切,若以商业考虑,影片名称更改一下,可能会获得更多的票房收入,毕竟本片的片名仅仅是锁定了“三里屯”这一故事发生地,但所呈现的,却不仅仅是三里屯所独有的生活状态,而且忽略掉了大全景的太古里、三里屯soho以及众多知名酒吧之后,影片中的三里屯,所带来的亲和感,是那些并没有深入到三里屯腹地的外围人士所能了解的。
故事开篇,就看到男主角盖瑞站在三里屯某陋巷,左边是闲聊打牌的废品收购人员和成堆的废品,右边则是墙上硕大的北京精神“八字真言”,这无疑是打破了三里屯光鲜亮丽的外壳,所捕获的最有生命力的一幅原生态画面,在这种蝼蚁式草根生存与高端虚无的口号之间,同样反衬出主人公闯中国的复杂心态,并预示了他所面对的中国,是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复合体。
说《这是三里屯》是伪纪录片式故事并不确切,虽然影片风格比较类似,无论大量的手持式摄影,还有角色在片中的“采访式”独白,战台烽更愿意将本片归结为非常传统的一出中国式戏曲,相信影片的创作者,也会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有所了解,角色登台之后,一般是唱或说自己的身份和经历给台下的观众听,这与他们接下来迅速融入到剧情之中,也毫不违和,当然,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内心的独白,也会比较赤裸裸的唱出来。我们知道,戏曲中的角色,不单是唱给舞台上的其他角色,也是需要唱给观众,让他们加深对故事桥段和人物内心的了解。
战台烽这么举例,想必大家也能感受到《这是三里屯》的故事讲述方式,没错,像极了中国舞台戏曲,片中人物不仅沉浸于自己的角色中故事,而且也会是不是以一个受访者的身份,面对镜头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论是情感独白,还是剧情描述,同戏曲一般,这种同一时空的角色转换蒙太奇,对观影的战台烽而言,也确实毫无违和之感。
最后再说一下《这是三里屯》故事中的人物,男主角盖瑞曾与中国女人王琳有过失败的婚姻,对方携子回国,男主角处境窘迫,却因亲情原因,远赴中国,边打工边寻子寻妻,其实剧情还是有很多励志的内容,无论他去推销生发水,还是到西餐厅充“门面”,以及到语言培训中心任外教,他用外籍人士难得的吃苦耐劳和脏乱差不讲究的心态和意志,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尽管其中有见利忘义的小人心态,也有人穷志短的困惑时期,但总的而言,这还是一次比较真的人格刻画。
影片中最有笑点的人物,莫过于死命贴男主角的胖丑女学生,各自没皮没脸和死皮赖脸,但当我们笑过之后,环顾四周,发现其实我们身边也在不断上演这种荒诞的真实故事,顿觉脸面尽失,无颜投地,再回想一下,其实也罢,人家导演、主演都不要自己的脸了,我们还要它干嘛?索性陪着《这是三里屯》恣意放肆的狂欢一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