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地狱一季经典读后感有感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5 21:26:43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地狱一季》是一本由阿尔蒂尔・兰波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0.8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狱一季》精选点评:

●这是我从小到大收到的最惊喜的生日礼物,来自一位常年对我多加照顾的朋友。在大雪天里特意开车来赠一本影印的诗集,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曼妙的呢

●还需要多品读一下,但是还是不得不佩服,十几岁的兰波就能写下这样混沌深刻的文字。 “我的天真只能让我悲哭,生存是人人必须要上演的滑稽戏。”如此绝望悲愤~~19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呓语与野蛮的印象深刻

●在写给友人的信里兰波谈及诗人是通灵人,是深入到未知领域的盗火者。到达这一领域的人用诗的形式让人感觉、聆听到他从极限那边感受到的。不过诗不是极限,一旦诗人意识到诗没法穷极极限,处于极限中的恐惧就会延伸。于是后来的兰波不再写诗,拒绝与极限交流。书中前面部分就类似于沦为地下室人后的哭诉

●尼玛图书馆借来看了一大半才发现自己买的彩画集里面是有一季的……这本纸质和排版都不好,里面放了很多没用的插图称版面,还打乱排版

●关于各章节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我尝试着理解,但失败了。

●比起王以培,我还是更喜欢王道乾译的兰波。

●“兰波,我深爱与沉迷的。”

●地狱伤不到异教之人。

●夏天已举目可见

《地狱一季》读后感(一):地狱一季

诗是人内心的影子,是世界的镜子,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用语言当作武器,按照日本文化中的言灵思想,语言是充满力量的,诗歌就是语言力量的象征,在诗歌中我们城市的面对自己,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不在乎别人的嬉笑怒骂,只是肆意流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果不能用诗歌高呼自己的内心,那么语言该是多么的苍白。

《地狱一季》读后感(二):生命的燃烧

看兰波的《地狱一季》,这是一本很曲折的书,曲折说的是书,“成书”的历史。

这本由兰波准备自费出版的书,在他已经拿到六本样书,并邮寄了一些给自己的好友后,却最终以种种原因,没有结清他原本预印500本所需的款项,而堆放在了出版社的仓库里。在历时二十多年后,比利时一位藏书家莱昂·洛索发现,并将所有的书籍从仓库中解救了出来,而分发给了一些作家、藏书家。

《地狱一季》是炙热的。

如果说有些文字是锤炼智慧的结晶,像犹太智慧之书一类;有一些文字是人类思考的产物,比如说一些先哲们的思考,尼采、黑格尔、萨特等;有一些文字是聆听灵魂的声音,我更倾向于说这是一些诗歌,是一个人的声音,隐性的、幽幽的发光。那么兰波的《地狱一季》则是燃烧生命后留下的火影,百年后,我们还可以从这些已经成为文字尸体的字面上感受到当时熊熊火焰燃烧时的壮烈与炙热。

《地狱一季》读后感(三):他不是诗人,他就是诗本身

大多数人生下来就已经老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年轻过。一个半世纪前兰波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都是一样的。世界太老,足以把你闷死。幸好还有一些讨厌的孩子,他们不属于人类的世界,他们活在天上。

兰波就是这样一个倒霉孩子,他有着俊美的外型和天才的头脑,他掌握神的语言,19岁前就已经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上帝的宠儿,可是他一生下来,就选择离家出走。他是个天生的不合作者,他遗弃上帝,拒绝救赎。他背负人类所有的原罪,带着高卢人的坏血统,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游走。他同基督和撒旦谈判,他在天堂和地狱都保有最高一级的席位,可他不愿做基督的侍女,也不想成为撒旦的同伙,他渴望成为一个人,一个穷尽所有可能性的人,一个勇士,一个向所有不可知挑战的勇士。他颠覆一切语言,一切经验,他要成为伟大的创造者,他象一个猛兽,独于天地往来,但这是一条凶险的路。从他背离上帝的那一刻起,注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人,伟大的被诅咒的人,这是天才的宿命。最后他选择遗弃恋人,遗弃诗,让自己彻底无家可归。

怎么能拒绝这样一个生动的人,他是人类最年轻的血统,在他的灵魂深处,有人类最高贵的罪,这个高贵的犯人。

《地狱一季》读后感(四):失乐园——诗人的救赎

用零碎的时间阅读了这些诗歌,黑格尔说,散文是散文,诗歌是诗歌,两者是不能兼容的。但是,我想,总有一种诗化的语言可以结合散文自由的情感表达却又能表达出单纯的叙事散文所无法表达的东西,现代派的诗歌摒弃了古典诗歌的形式与格律,创造出了自由的更能表达感情的诗歌形式。

兰波显然就是其中一名天赋异禀的革新者,他的诗歌与他的行事做派像一阵风,席卷了整个法国的文坛,因此,也让他受到了无数的箭与伤害,就像当初宣布上帝死去的尼采,但是,兰波不是那么坚强的,他没有尼采充溢着真理的强力意志,他像个孩子,胆大妄为却又脆弱多情,《地狱一季》正是他在孩子阶段对成人世界的摸索,是他最初与最后的思想的全部碰撞,在诗歌中,他反省着也坚持着,他挑衅着又躲避着,达维斯在对于诗歌的评价中说,这是对于基督教所统治的旧世界的控诉与对于现代世界的承认,但是我认为,兰波反对的并不是旧世界,而是世界发展至今一切对于人类的本能所带来幸福的束缚的信条与规定,是一切反对人之不为人的信仰与意识形态,他所承认的也不是现代社会,他要寻找的是一个新的乐园,一个充斥着明朗的真理的,一个值得为之去战斗的新世界,科学理性这些东西并不是必要的,必要的是真正的正义与美。

对于诗人来说,宁愿失去地上的乐园也要在地狱中巡游,直到可以找到建立新乐园的方向,引用诗中的一句话就是:“赞美诗,一句也不要:走一步是一步。”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样一个孩子般叫嚷着:“噢,纯真!纯真!”的诗人,因为他本身就是那样纯真,他坚强地寻找着救赎,他说:“人各有各的理性,各有各的鄙视,也有自己的仁慈:我在天使良知的最高一级保留有我的席位。”

向诗人致敬!

《地狱一季》读后感(五):仅就精神向性及背性而言

法国并不是浪漫主义的始发地,其后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在维尼等哲理派诗人后,雨果等人的作品并没在诗歌艺术上地位卓著,社会上甚至有人无情地抨击波德莱尔。正是在这种时代气息的影响下,传乘波德莱尔艺术精髓并加以深刻的兰波和魏尔伦惺惺相惜也就不足为怪。

无疑,兰波被魏尔伦那种游移的、本质上属于女性的气质深深吸引。和伴侣在艺术里的“地狱神游”为兰波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和激情。在两人分手后,他的《地狱一季》为自己的那段韶华画上了句号。

少年在对社会不满并挣扎时都选择了和自己的精神气质最为契合的年长者,在不断成长的深化中,找到了不同点以及矛盾的冲突,并不一致的未来取向使他们大为失望和苦恼。强烈的个性和作为艺术哲学家的高傲让他们难以接受妥协,他们将不适合自己的感情决绝地抛弃,并像个孩子似的把厌弃的玩具扔得越远越好,仿佛这才能证明自己的顿悟。

只是委屈了兰波短短4年的诗作生涯,生活中连矛盾都失去了的同时,也许便彻底迷失了方向。精神背向而驰为尼采提供了持续深刻思考的土壤,却夺去了兰波上乘创作的契机。他丢失的并不是某个或某些人,而是自己继续冒险的希望。

浪漫主义的历史选择了具有强大精神的少年,他们只是在自我的探索中找到了一个或两个合适的伴侣并最终孤独并决然地走上了自己的精神道路。

http://boyanotold3old4.spaces.live.com/blog/cns!BBDCC6BDB2DAC069!759.entry

相关Tags:人生孤独生活幸福哲理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