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冰山下的来客》经典观后感1000字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0 14:21:45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冰山下的来客》是一部由周文扬执导,于洋 / 朱戈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冰山下的来客》精选点评:

●20140321

●画面10分,音乐8分,故事6分。起到良好宣传作用,具有正能量。对于预算不过两百万以及高原艰苦环境,对于演员及其工作人员表示肯定。推荐大家可当作旅游宣传片的眼光去看这部电影,或有惊喜不定,

●壮美的风景,感人的援疆故事。

●歌曲好听。

《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一):一个很好的题材编的太粗糙了

援疆是个古老的话题,多少年来,中华大地,一代一代,祖祖辈辈前赴后继为这一片西部疆土,贡献着热血和泪水。

从古老的张骞、班超,到清代的林则徐、左宗棠

从杜甫、杜牧,到李白、王维,

无不为固守边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现代社会,大批援建干部赶赴新疆,建设边疆,

有些甚至扎根在这个大漠、戈壁、风沙、苦寒的地方,

为地方的建设和繁荣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冰山上的来客,在那个历史性的的年代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领土完整,地方的解放为人民奉献了一个时期的文化大餐。

冰山下的来客,成为鼓舞士气的一个故事,一个图腾。

至2013年4000多名19个省市区的援疆干部继续着古老的事业

虽然 取了个好名字,取了个好题材,

然而,年轻的编剧,年轻的导演,束手束脚,放不开思维,走不出禁锢,影片未能震撼,未能真实反映援疆干部的生活,经历的艰苦,克服的困难,他们思想中的动摇,他们意志的坚定,未能真实再现援疆干部的风采。

几处处理不妥:

1、当年的阿米尔是塔吉克族,而本片却变成了柯尔克孜族

2、广受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欢迎的,代表民族团结的乐器热瓦普,被硬改为不太出名的克族乐器库姆孜。

3、开篇的武警牌照和驻疆部队军车不符

4、杨冰和媳妇去山上救人的紧迫和马儿的散步脚步不协调

5、白内障失明一老一小去雪山骑马采药,怎么讲也讲不通哦,莫非专门是为了去受困的吗

6、雪山背人的救人方式一是行不通,二是对断腿也有更大伤害,不符合医学急救规则。

暂说这么多吧

《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二):粗制滥造

援疆是个古老的话题,多少年来,中华大地,一代一代,祖祖辈辈前赴后继为这一片西部疆土,贡献着热血和泪水。

从古老的张骞、班超,到清代的林则徐、左宗棠

从杜甫、杜牧,到李白、王维,

无不为固守边疆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现代社会,大批援建干部赶赴新疆,建设边疆,

有些甚至扎根在这个大漠、戈壁、风沙、苦寒的地方,

为地方的建设和繁荣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冰山上的来客,在那个历史性的的年代为民族的团结,国家的领土完整,地方的解放为人民奉献了一个时期的文化大餐。

冰山下的来客,成为鼓舞士气的一个故事,一个图腾。

至2013年4000多名19个省市区的援疆干部继续着古老的事业

虽然 取了个好名字,取了个好题材,

然而,年轻的编剧,年轻的导演,束手束脚,放不开思维,走不出禁锢,影片未能震撼,未能真实反映援疆干部的生活,经历的艰苦,克服的困难,他们思想中的动摇,他们意志的坚定,未能真实再现援疆干部的风采。

几处处理不妥:

1、当年的阿米尔是塔吉克族,而本片却变成了柯尔克孜族

2、广受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欢迎的,代表民族团结的乐器热瓦普,被硬改为不太出名的克族乐器库姆孜。

3、开篇的武警牌照和驻疆部队军车不符

4、杨冰和媳妇去山上救人的紧迫和马儿的散步脚步不协调

5、白内障失明一老一小去雪山骑马采药,怎么讲也讲不通哦,莫非专门是为了去受困的吗

6、雪山背人的救人方式一是行不通,二是对断腿也有更大伤害,不符合医学急救规则。

暂说这么多吧

《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三):通过“上”与“下”的对接,挑战电影艺术极限 ——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 作者:张娴婷

可以说,通过《冰山上的来客》和《冰山下的来客》这“上”与“下”交错对接的电影蒙太奇艺术实现影片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忠诚戍边、富民强疆”等诸多崇高精神传承的表达意愿,在《冰山下的来客》这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作为我国第一部弘扬现代援疆精神的主题电影,影片片名最初即以“上”与“下”之间形成的落差让观众最初就在一种错觉的引导下展开联想——该片不会是对那部始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冰山上的来客》的高仿吧?

由片名造成的悬疑,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好奇心,通过挑战人们惯性思维的方式吸引观众眼球,是制片方为实现“上”与“下”的对接特意设置的第一个心理陷阱。

紧接着,影片创作者们又通过与《冰山上的来客》影片人物关系的紧密关联实现了“上”与“下”的再一次巧妙对接。而且,这次对接,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空间的。既延续了《冰山上的来客》中戍边、强疆的精神线索,又通过杨排长后人援疆干部杨冰(中国国家话剧院 于洋饰)和退伍边防老战士阿米尔老人(新疆影视剧团 艾克巴尔•牙合甫饰)自然真挚的情感交流,抒发了帕米尔高原各族人民对援疆大业的感激之情,展示出新世纪帕米尔冰山脚下各民族团结奋进、富民强疆的理想生活。

这次二代代表人物的对接,由于巧妙的人物关系设置,对整部影片无疑起到开门见山和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其次,从表面看,影片男主角杨冰,只是一名普通的援疆干部。但这种看似普通的关系中依然隐藏着一条“上”与“下”紧密关联的暗线,即杨冰的职务是从富裕江南到边缘穷县的自上而下,以及杨排长和阿米尔老人与杨冰在肉体与精神上一脉相承,自上而下的延续。

面对普遍使用维吾尔族语与外界交流的南疆广大农牧民,该片为消除援疆干部与当地农牧民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不失时机地设计了阿米尔老人的孙女百灵克孜(克州歌舞团 夏提古丽•卡德尔饰)在内地高中班上学并学成归来。这一完全符合新疆实情的情节设计,既是电影艺术与平实生活的“上”“下”对接,也是剧中人物关系“上”与“下”的对接。否则,从上面来的援疆干部与下面的地方百姓间无形中就形成一条领导干部与群众脱离的巨大鸿沟,使“上”与 “下”的对接出现瑕疵,造成小小的遗憾。

恰是这种从始至终、精心设计的“上”与“下”的“明修栈道”和“暗渡陈仓”,实现了国产电影创作者在主旋律电影的表现手法上一次大胆的尝试。

作为一部旨在励志的主旋律影片,该片既保留了传统影片在镜头语言、音乐、音响运用等有助于表达人的复杂思想和内心世界方面的合理展现(比如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了百灵克孜的旁白,这种突破镜头限制,以声画错位的“画外音”表现方式,是传统电影的特征之一);又糅合了现代影片对于人性本原的探索以及在意识流领域对于结构、意识、表现手段多元化方面的积极因素,是集传统与现代为一体的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比如为烘托人物心理,给影片增加亮色,该影片时常会不失时机地融入一些新疆唯美的自然风景画面和动人的柯尔克孜族本土音乐,这种通过视听艺术强化完成向观影者内心感受的升华,是现代电影的特征之一)。

当前国产大片,普遍喜好用超大场景、奢华服饰以及夸张另类的扮相去吸引观众眼球以赢取票房收入。这种看起来高高在上,其实毫无灵魂的奢华攀比,根本经不起观众的理性审视,是电影从业者艺术生命末路穷途时的垂死挣扎,终究难逃其过客般的命运。

《冰山下的来客》却不同,虽然它描写的是21世纪中国新疆最边远地区各族人民的美好新生活,却通篇传承了《冰山上的来客》那种朴素淳朴的自然格调,第一次用电影的语言,将朴实无华的援疆之情和古朴醇厚的高原民俗风情以高端艺术的形式错落有致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质朴自然的表演和婉转动人的新疆本土音乐“花儿为什么那样红”【博文作词,叶林华作曲,井怡丹演唱】,重温那些久违的电影艺术的原生态,极大程度地规避了当前国产大片普遍存在的食如鸡肋的弊端。其产生的最终效果,必将如一坛酿造精良其味醇香的美酒,历久弥鲜。

从另一层面说,该片完全可以称其为高屋建瓴,因为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杨冰带领群众协助修水库),还是从官民平等【援疆干部杨冰在县委方副书记(原新疆军区话剧团 李书迪饰)大力支持下,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当地农牧民分忧解难,体现了“上”与“下”对接后的和谐平等】的角度,更或者从国家长治久安和谐统一的政治角度去考虑,该片都做到了合理的安排和展示,与同类题材的影片相比,的确是绝无仅有的。

作为新疆本土电影的作品,《冰山下的来客》依然融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视听语言,同时让一对爱侣的婚姻在新疆这块大地上得到了奇迹般的洗礼。

只不过, 60年之后的人们不再可能有《冰山上的来客》中真假古兰丹姆与阿米尔之间的那种反特式爱情悬疑。于是,影片创作者们通过集思广益,运用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巧妙结合的手法,让杨冰与丁一竹(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 朱戈饰)因为生育引发危机的婚姻,通过阿米尔老人一家智慧善良的帮助得到化解,既实现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和感人至深,又跳出了世俗爱情的千篇一律。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实情感,其感人程度,相信绝不亚于60年前的《冰山上的来客》中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的传奇爱情。即便如此,影片创作者们依然不甘心用一个简单俗套的方式草草了结这场银屏上的旷世情缘。为了不在观众心里留下丝毫的缺憾,他们妙笔生花,在影片的最后,又别出心裁地制作出两朵更加精彩的片花,即杨冰喜得贵子与杨冰和夫人丁一竹向县委方副书记提出继续援疆三年的郑重请求。

这个结局,既合乎现实中国的国情,又大大出乎观众的预料,在充分表现影片一号人物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又展示出了作为一个普通援疆干部的家国情怀两不误。

这种在同一部影片中实现 N次“上”与“下”无缝对接的设计,令人拍案叫绝。

毕竟,这是在无形中,实现影片政治与艺术双重魅力的高品质提升,而这种堪称挑战电影艺术极限的方式,在同类题材的影片拍摄乃至整个国内电影制作业,都不能不说是一次令人称绝的尝试。

《冰山下的来客》近期就将搬上大银幕,届时一定会吸引很多观众前往影院观看。能够给观众们带来一次愉悦的观影感受,相信这就是参与这部影片的所有创作者们最最期盼的奖章。

《冰山下的来客》观后感(四):援疆施大爱 牵手铸真情 电影《冰山下的来客》评论 ——黄义明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电影艺术家梁音领衔主演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以其独到的视觉,把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维护民族团结,誓死捍卫祖国统一的众多感人故事中的杨排长、阿米尔、古兰丹姆等人,作为英雄人物的代表搬上了银幕。较好的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用电影载体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特征,体现出了艺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方向,发挥出了先进文化为引领所产生出的正能量。

为了使主观诉求和表现形式完美结合,影片把朴素的英雄形象和充满新疆本土气息的音乐元素,做到了有机的结合与互融。凝重的主题赋予了音乐的创新与生命,音乐的创新与生命又作用于主题的张力与升华,使其音乐与主题更加鲜活精彩,更加富有生命力。

几十年过去了,但只要一提起《冰山上的来客》,人们依然对这部电影充满怀旧之情,对影片中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记忆犹新。对影片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不仅抒发于情,更沉醉于美。充满西域风情和新疆元素的音律曲调,委婉动听,令人陶醉,更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影片放映到哪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唱到哪里,甚至会唱红到哪里。也正是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让亿万观众尤其是内地观众,了解认识了新疆,感悟爱上了新疆。

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冰山上的来客》描写的那个年代已经成为久远的过去。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新疆历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广阔而富蕴的大地,焕发青春,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为了进一步加快新疆的发展步伐,党中央三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新疆未来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担负对口援疆任务的省区,迅速到位并及时展开工作。天山南北尽显援疆者的身影,从东到西随处可见援疆带来的变化。中共阿克陶县委、县政府出于对口援疆,自身受益的感动;出于对援疆者信奉职守,忠诚工作,辛劳付出,同甘共苦的见证;出于对中央政策的感恩;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与敏感,与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摄制完成了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且不说内容,仅就片名而言,它就是亮点,就有看点。“冰山上的来客” 和 “冰山下的来客” ,说的都是来客,而不同的是分别来自“山上” 和 “山下” ,这“上” 和“下” 的一字之别,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就会唤起人们观看这部电影的欲望,片名《冰山下的来客》可谓是点睛出彩的一笔。

《冰山上的来客》与《冰山下的来客》,拍摄时间相隔几十年,但两者以推动新疆历史文明进程为己任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都是从宏观大局立项,从微观典型着墨。

《冰山下的来客》是《冰山上的来客》故事的延续与接力,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冰山上的来客》中扬排长未完成的事业,由孙子杨冰在援疆大背景中去完成。不仅是杨冰,故事主人公和《冰山上的来客》故事原型人物都有联系,在承上启下的同时,极大的增加了对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主题定位的认同感。这种人物关系的安排,是遗愿与意志的对接与延伸,是历史推动力的传承与弘扬,是对美好事物的企盼与祝福。

当我们看到,雪山冰峰下,绿草大漠间,神圣的五星红旗,每天从阿米尔老人和千万人手中冉冉升起;看到阿米尔老人常到埋葬自己战友的地方,给他们弹奏库姆孜,和他们拉家常;看到为配合国家在高原上修水库,以覆盖国旗的最高尊重,把沉睡在库区的战友们安置在更加神圣的地方;看到阿米尔老人在新修建的墓碑前,看着难以忘怀,记忆更加清晰的战友们已经十分模糊的相片,饱含热泪庄重敬礼等感人场面等等,展示出边疆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大爱情怀,大局意识,令观众肃然起敬。

我们还看到,杨冰在爷爷坟前百感交集,长跪不起。仿佛让观众听到了他那继承祖辈遗志,把未竟的事业完成好,让边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心声。

杨冰的妻子丁一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眼科医生。为了挽救她和杨冰濒临破碎的婚姻,为了得到一个生孩子的机会,她瞒着杨冰毅然参加了援疆医疗队,来到新疆,来到杨冰工作的地方。久别的夫妻相遇了。当二人相见时,突如其来的喜悦让他们不知所措。杨冰在一片“阿米尔,冲;杨冰,冲!”的助威声中,将自己的妻子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妻子不停的拍打着丈夫,以这种最简单而又是最复杂的方式,倾诉着对爱人杨冰的思念与爱恋之情。

阿米尔老人为了帮助杨冰和丁一竹解决生育问题,带着百灵柯孜上雪山给他们采草药。不料遭遇危险,老人的腿部受了重伤。杨冰闻讯带人赶到了雪山上。老人的腿不能再骑马,杨冰急忙背起阿米尔爷爷走下山来。当村民赶到接应现场,刚从杨冰背上接过阿米尔爷爷,因高山反映,劳累过度的杨冰却昏倒在地上。

老人得救了。

杨冰在医院三天后才苏醒过来。见妻子紧握着自己的手守在床前,杨冰十分感动。

杨冰作为镇党委书记、援疆干部,他的宿舍里摆着一张再简单不过的木床,一本吊着的挂历,一个布质衣柜,一张老式普通木桌。作为镇党委书记的卧室,似乎太过于简单、寒碜、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援疆干部工作与生活的一个缩影。

妻子到丈夫宿舍没见到人,却看到丈夫写给她的一张字条,她没有责怪,却捡起杨冰还没来得及洗的衣服。杨冰回来看到一件件干净的衣服,抚摸亲吻,思存良久。

阿米尔爷爷在家的旧址前抚今追昔等。

以上几场戏,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或落入俗套。而该片则不然,导演把画面交给了观众,把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与观众互动,与观众共鸣,想必观众朋友想的会更多、更远。

援疆人员集体宣誓;村民们挥镐扬锹刨土筛砂;兰天白云下,清水绿草旁,片片新村,栋栋新房;村民们兴高采烈的搬进新家;欢腾热烈的一幕幕场景;处处春光的山川湖海,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一幅幅画面,使《冰山下的来客》流光溢彩,处处生辉。

说到角色,演员们贴近人物,融入生活,出神入化的个性化表演,令人折服。杨冰的扮演者于洋,阿米尔爷爷的扮演者艾克巴尔•牙合甫,丁一竹的扮演者朱戈,县委书记的扮演者李书迪,村长的扮演者桑宗中,古兰丹姆女儿的扮演者古丽加瑪丽等演员,均为国家级表演艺术家。他们把握角色准确到位,情感演绎真实感人,与原型人物贴切吻合。就象放下马鞭从毡房走来,收起锄头从田间走来的生活中的原型,在镜头前自己演自己,不加修饰,真实感人。

《冰山下的来客》这部电影,从立项立意,创新创意,场景变换,人物塑造,镜头运用等方面,可见周文扬导演的匠心独具。

《冰山下的来客》是中共阿克陶县委、县政府和乌鲁木齐千禾文化有限公司为广大观众提供的第一部以弘扬援疆精神为主题的电影,是一部故事新颖,场景美观,演技精湛,凝聚力量,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值得观赏的好电影。

相关Tags:生活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