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文学网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1000字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1-01-15 22:09:54  作者: 小磊文学网 

点击全文阅读

《夜宴 我爱桃花》是一本由邹静之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77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宴 我爱桃花》精选点评:

●读了我爱桃花。有趣的戏中戏。谁把巾帻给我?若干年后重读,发现它的重点绝不仅仅是“戏中戏”,而在于对人际关系、对爱情关系的非常深刻和准确的考量。等到历经足够多的世事后我们会发现邹静之的眼光和判断是多么地毒辣、准确,她揭示尽了世间百态,留下了非常深刻和残忍的事实。理解,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我爱桃花那本子刻薄得迷人,婉转诗意背后全是冷峻苍凉;"插回去的刀比拿在手里的更伤人","我们的肌肤在相触时,灵魂在逃离……刀插回去了……生活并没有回到原处,我们找不到起点了,没有人能够重新过过去了的日子","他哪儿有那么高级呀。他就是一只被风吹起来的破塑料袋,在非常非常短的一瞬,貌似一只鸽子,可一旦挂在树上他就什么也不是了……肮脏破烂无法自拔" ...emmm种草但每次人艺演的时候都不在北京,很气。。

●我要的是刀,你给我的是巾帻

●准确点说,是看的话剧。我爱桃花。不错,值得推荐。

●邹静之最好的两部作品,可惜我爱桃花结尾不好,新诗本夜宴家国说破了。但是活的剧,习惯了曹禺的隔,再看活着的,不免被戳到。瑕不掩瑜。

●没看书,只看了话剧。几个演员的精彩表演,还有出色的剧本,至今令人难忘。是目前看过的话剧最喜欢的了。

●看了「我爱桃花」,没想到是邹静之写的,以为是位女作家写的。老师应该很喜欢。间离,反复,潜台词,诗意。结局让我想到契诃夫,原来还能把「怀孕」写成这样,这大概是独属于男性的幻灭吧。这么想来,有些作呕。诗意中的老鼠屎,倒也更加真实。冯燕因为妻子怀孕幻灭,作者讲这种幻灭与生活的希望裹在一起。戏里戏外,一样的人。

●已购买。

●封面太丑了!《我爱桃花》太棒了!

●没有看 夜宴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一):我爱桃花

昨晚在大剧院看了话剧《我爱桃花》,喜欢里面的台词,自然而然地偷情,自然而然的地喜欢(不太记得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厌倦,自然而然地逃离!大概这种出轨男女的爱情就是这样结局的,相遇于错的时间,喜欢过,久了爱也淡了,从中逃离,回到原来的生活,过自己的日子,一瞬间什么也不想了,刺激地爱过,心伤过,谈情说爱都不想都不会了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二):我爱《我爱桃花》

很喜欢《我爱桃花》

喜欢“巾帻还是刀”的命题

那一绢被会错意的巾帻

抽出就再也放不会去的刀

这个偷情的故事讲述了三次

被杀的对象更换三次

意味就变换三次

最后戏里戏外的人都出不去了

虽然是一种命题的探讨

可是有一种桃花般的气质

又理性又感性,此消彼长,

互为共生地撞击在心里

所以感觉很好,又诗意又充盈

喜欢里面的台词

想起刚进戏剧学院时候

看《恋爱的犀牛》台词时

内心鼓噪跳跃像拉风箱的感觉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三):三重镜像

其实它算是元话剧的元话剧 有些恼人的是 这次来广州的演出 后半段几乎变成了两公婆吵架骂街 不想斯文扫地的文明人大抵是不愿意见闻这样的场面的 更何况收拾心情花钱买票入场观赏——所以由此可知,后半段让人略显失望…

但是深圳梅婷版本和此次版本共同的出彩的人物都是张英——那个被带了绿帽子却生动鲜活快乐自如的小伙子、大男孩。丰富的肢体动作、夸张的人物表情、逗人发笑的个性语言让人顿觉他的如此这般之令人熟悉、讨人喜爱。

一部话剧,演一部话剧怎么演、再由怎么演这部剧而衍生出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这就是一种层层迷障的、让人着迷的叙述方式。环环相套的《我爱桃花》以其镜像般的语言迷离一样的姿态舞出了花的新世界!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四):我爱桃花还是桃花下的暧昧

生活中没有多种的可能,但罗生门可以,罗拉可以,Sliding Door 也可以。《我爱桃花》就是建立在这么一种解构或者玩笑现实的态度上完成的思想表达。但在这个基础上,我爱桃花走得更远,不仅是故事的拆分和重新理解,还有古今的穿越和戏里戏外人物关系的株连。

但《我爱桃花》最吸引我的其实是故事中的情感关系。 故事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醒世恒言》的一段小帽儿。唐朝时,少年冯燕与牙将张婴之妻通奸。某夜张婴醉归,张妻忙将冯燕藏于米柜中。不想张婴醉卧时压住了冯燕放在椅子上的帽子,待冯燕欲逃时,示意张妻将那帽子拿来,但张妻会错了意,以为冯燕要张婴腰间的刀杀自己的丈夫,遂抽刀递与冯燕,冯燕见刀觉得这女人心狠手辣,便一刀把女人砍了。

感谢邹静之发掘了这么个湮没红尘的故事。我惊异于古代小说家对人情世故的精炼的洞察。冯燕的台词说的好,“我要的是巾(巾责),你却给了我一把刀”,男人的自私与怯懦,女人的刚烈与放荡,恋人之间情感的误会都在这句话里体现得清清楚楚。舞台上的男女,生活中也是一对婚外恋的情人,他们反复琢磨,反复入戏又出戏,都想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这个故事的结尾与大多数现实一样,妻子回归了家庭,刀拔出来又插了回去,日子在平淡如米的时光中流过,没有人记得我曾经爱过桃花,没有人关心我爱过的桃花下的那段暧昧。

这出戏一共只有三个演员,舞台设计也极其简单,只有一张古代的塌,四面竹帘和一棵桃树。最好的地方在舞台可以旋转,所以观众“被迫偷窥别人的生活”,灯光用得很巧妙,说到桃花的时候粉红色的灯光映下来,正好照在桃树下的两人,不禁让人觉得就算是出轨但感情本身并无对错;但整部戏基本的阴冷的调子,配上张妻那一声声的凄惨的台词比如“自己的名字……自己叫,(伤心)自己的名字,自己叫。 ”真是让人觉得生活本来悲苦。

后来我买了我爱桃花的剧本,发现作者有段戏没有演出来,但那段戏看着很有趣,特别是夫妻对话计算一个小剧场话剧的成本和收入的部分。

《夜宴 我爱桃花》读后感(五):桃花依旧在,谁人望春风?——话剧《我爱桃花》观后

我爱桃花。

我爱桃花灿烂。

我爱桃花灿烂的春天。

春日里,桃树下,花芬芳,香沁心。此情此景,美轮美奂。

谁登的寻人启事?谁家姑娘等待着谁家的儿郎?

一声“我错了”,伴着满树的花影,谁能不动心?

失踪的是谁并不重要。误会一旦开始,恶念旋即滋生。

哪一颗心经得起隔阂?

哪一份情受得了猜疑?

她说他爱的是花下的罪恶,他说他爱的是花的美丽。

分不清是谁说了谎。

遥想那烂漫春日的桃树,各执各的理。

“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我一把刀。”

当猜疑始于误会,没有一种结局可以完美。

张妻不可以死。前一刻还恩爱缠绵比蜜甜,后一刻怎能恨意满怀拔刀相见?

张婴也不可以死。他有理由杀奸夫,也有理由宰淫妇,怎么能被奸夫淫妇杀?

冯燕还是不可以死。他死在张家,撕破真相,逼得张婴的男子气概换了妻子的鲜血。无辜的张婴怎么能做刽子手?

大家都不能死。

大家都可以不死。

刀插回原位,夫妻还是夫妻,情人还是情人。

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

自然,真的很好。

只是,拔刀就是拔刀。

已经拔出的刀,怎么能还得回去?

出鞘的刀没见血,心却早已见了血。

最易变的是人心。

最难捉摸的还是人心。

还刀入鞘并不难,误会冰释也容易,似乎一切仍然趋于完美。

可是,人心一思量,“自然”且向何处寻?

拔刀的瞬间,恶念起,嫌隙生,又怎能当作没有发生?

邹静之借了唐传奇的壳,剥出男女情感的内里,残酷而清晰。

魏市少年冯燕,与渔阳军中牙将张婴之妻私通。某夜张婴醉归,张妻将冯燕藏于柜中。张婴醉卧时压住了冯燕放在凉椅上的巾帻。冯燕欲逃,示意张妻将那巾帻取来。张妻会错了意,以为冯燕是要张婴腰间的佩刀,想杀自己的丈夫。于是抽刀递给冯燕。“我要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刀。”罢,罢,这样的女子心肠过于歹毒。冯燕念及此,一刀便把女子砍了……

舞台上,纱幔轻垂,帘幕低卷,光影黯淡。

牙床上的男女郎情妾意,几曾料到,一转身便是白刃绕颈。

一声“哥哥”叫得人心旌摇曳,那娇声软语呵气如兰的,可不是她么?

“杀吧!杀出个幸福来!”那咬牙切齿恨意拳拳的,不还是她么?

出刀的刹那,红光满天。

那是弥漫的鲜血,笼罩着三角关系里的男男女女。

那是桃花点染的色调,风流气韵中显出暧昧。

悠扬的笛声,舞蹈的剪影,伴着行吟般的和声,如梦似幻,亦假还真。

怎能不入戏?

灯光变化间完成时空转换,步调轻快,节奏分明。

古而今,今而古。

那几个男女,戏里戏外,跳进跳出。

抽刀后的种种可能,便在这桃花漫天中纠缠不清。

多么艳丽的桃花。

多么俗气的桃花。

偏偏又是这凡尘俗世缺不了的烟火。

有心的,今年桃花比较多,免不了沾沾自喜。

无心的,最近桃花处处,真是不胜其扰。

我爱桃花。

我爱《我爱桃花》。

相关Tags:快乐生活幸福

猜你喜欢

精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