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独感如何被忽略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错觉,当我身处在人群中,我感到自己被不断地缩小,小到一个零。可当我在密闭的空房里独自静坐时,我又觉得自己被无限地放大,大到无穷尽。我常常会被这份莫名而来的情绪袭击,等它击中我灵魂深处的一片空地时,我就会认为,无论人在深奥的红尘中如何奋力挣扎,最终都逃脱不了孤独的宿命。为什么?因为你的出生纯属偶然,但却要面对死亡的必然,你一个人生,也注定要一个人死。在这或长或短的旅程中,你会与一些人相遇、相知、然后分离,你也能够收到某人给予你的爱,但这爱并不能消除或拯救潜藏在你内心一角的孤独。于是你开始欣赏弗洛伊德,觉得“悲观”这个词依旧深刻,或者它本就意味着深刻,能将这庞大的世界由表及里地展示给你。
越是清醒的、思想丰富的人,就越能体察和感受到自己的孤独,他们自身就好像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无论用什么东西去填补,似乎总也填不满。这时,我就不得不去思索和寻找这份孤独感的来源。我想,大概是因为我对那些早已失去的、求之不得的、存在于幻想之中的、和自己毫无关联的事物,时常怀有一种痛苦的渴望,它如同海浪般起伏,让我跃跃欲试、无法停息。
乔治•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虽然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但它却突显了感受的重要性。人一旦具备了感情,就一定会对世间的温暖有所需求,为了寻求存在感,人才会想要去理解别人同时也被人理解。当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内心感受相互对应和交融时,他才能知道自己是如此这般地存在着。所以,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很介意来自别人的评价,都较为看重别人是否理解自己,只不过区别在于,拥有虚幻自我意识的人,他们的思想行为都依傍着其他人的评判,别人要什么,他就跟着要什么,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而真正拥有清醒且坚实自我的人,通常不会欺骗自己的心,他内心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他周围的一切就是什么样的,他们注重精神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也许我是一个被别人伤过心的人,在极为亲密的关系之中,我自觉孤独,觉得自己是最没有力量的人,因为在我表达自己的重要感受时,我的感受常常会被别人扭曲,至亲的人会告诫我:你不应该是这样的,你应该是与之相反的模样,并且参入了许多不公正的评价。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向亲人述说,可是却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向外人求助,他们都说你的亲人们都是为了你好,他们是爱你的,你理当对他们充满感恩。在这些评价中,我越来越能发现,人永远都在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去揣度另外一个人,而且,他们正在用一套非常独特的、南辕北辙的思维逻辑对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你你不应该感到痛苦,而是应该觉得快乐。
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隐蔽性的攻击,攻击他人的人很难意识到这么做是否合理,也不会去主动承认他攻击了别人,外部世界的人又看不见,甚至就连被攻击者都无法用言语来准确地形容出自己的情绪体验。当被攻击者发现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看到”并安慰他内心深处的苦衷,认为感受和内容无法交流,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愤怒和焦虑,产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真正能理解我的”这种想法。
都说人一旦执着了就会受苦,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用愤怒和焦虑情绪煎熬自己,快要无法忍受时,就想到一遍遍地翻阅太宰治的作品《人间失格》,“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深重的孤独感就充斥着我的全身。我想,人既然生存于这个世界,就一定会被那些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
其实,人与人之间,何必奢谈所谓的了解和懂得,因为我们极少能探究到真实。有时,我们向其他人袒露心中的伤痕,并非是想让他人帮我们解决问题,只是想把压在心底的话说出口,得到某种释放。但太多的人,连保持沉默这样最基本的善意都无法做到,而是提出一连串的建议或意见,同时还裹挟着界定和评断。熟不知,这些建议和评判往往会更用力地将我们推入孤独和伤害的深渊。
生活终究还是自己在过,人活在自我幻化出来的世界当中。我知道,只要我活着,孤独就分明地存在着。只不过,在黑暗里浸泡的时间久了,就忍不住想要接受光明的洗涤,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冲破自我建设的监牢。尽管心中的伤痛很难治愈,但也要竭尽所能,让它有自愈的可能,哪怕消磨很多时光,耗损许多精力,都不愿让心魔将我左右。在灵魂深处保留对某个地方的向往,寻找一种让生活愉快的方式,不断地学习爱与被爱,同时允许孤独和你共生,这才是极为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