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爷求婚成功了吗小说沈清顾含章-世子爷求婚成功了吗沈清顾含章小说免费阅读
分类: 美文
时间: 2023-04-10 15:20:29
作者: yinjunhua
她看那梅娘子也不像是余大娘什么人,余大娘巴巴地带着梅娘子来金泽,表面上关心她娘,实际上还不是看中了她们母女两个家里没男丁,想着等她出嫁了,就把她们这里的东西搂过去吗?
得亏她无论如何从京城赶回来了,否则要就她娘一个人在家,还不知道这些人会打什么主意。
沈清是觉得,既然她娘从一个火坑里跳出来,就断然没有跳到另一个火坑的道理。
不是她不希望张秀娥嫁人,而是就算嫁人也得精挑细选。
不但对方为人得考量,就是对方的家人也得考量。
余大娘那样把算计两个字写在脸皮上的,别说张秀娥看不看得上,就是沈清这一关都过不了。
不过,两人虽然是母女,沈清确实不知道张秀娥是怎么想的。
这天晚上收拾完,沈清没回自己房间,而是在张秀娥这边睡下,等阿梅兰香都回房休息了,这才拉着张秀娥说话。
“娘,今儿这事你自己是咋想的?”沈清要听听张秀娥自己的想法。
张秀娥想想就觉得来气,这种事情她哪好意思和闺女说?
可不跟闺女说,又能和谁说去?张秀娟这个大姐她就当没了,大哥这些年也杳无音信。
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有些事情毕竟得和闺女说清楚。
“清清,和你爹和离之后,娘才觉得活得像个人。”
“娘这辈子都不想嫁人了,就想守着铺子过日子。”
张秀娥又不是受虐狂,日子过得好好的,她再给自己找家子人伺候干啥?
和沈文彬成亲这么多年,她不也一直一个人?余大娘和梅娘子说的什么男人的呵护和滋润,张秀娥觉得自己压根不需要!
她都这个年纪了,找着好的也就罢了。万一找着不好的,那岂不是给闺女拖后腿?
享受过独立女性的快乐,张秀娥哪还愿意回到从前。
沈清了解了张秀娥的想法,也算放下心来。
她娘的性子比较传统,她还怕她娘被余大娘那一套忽悠了。
既然她娘心里有主意,她也就不用顾忌太多了。
母女俩说了会儿话,就各自睡下。第二天晨起,两人就收拾了东西准备回趟云来村。
得知两人是回云来村,常鸿说什么也要跟着,昨天他一个人在园子里闷了一天,都快把他憋疯了。
沈清看他脸色好了不少,整个人又开始活蹦乱跳。
想着村里兴许也有人和余大娘打一个主意,常鸿这个“儿子”还真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回乡下不比在镇上,青州本来就在南边,要是按照往年春节前后天晴的时候都该换薄裳了。
今年因为下了场雪,天气要稍微冷一些,可一连好几天的大晴天,漫山遍野的雪也都化开。
从镇上到乡下的土路一片泥泞,步行的话非踩一脚的泥,好在沈清有马车,回村里倒不成问题。
沈清和张秀娥回到村里,首先把自家的门窗打开透气。过年家里不好准冷锅冷灶,又拿木头烧了点水,泡了一大壶茶。
没过一会儿,里正父子便赶过来。沈清他们赶车进村时他们就看见了,急忙跟到溪边来。
两人来得正好,沈清把提前准备好的礼品给他们,又拉着父子俩坐在书桌前算账。
郑家和沈清有合作的主要是菖蒲粉和干货,去年一整年菖蒲粉销量很高,香菇也大赚了一笔,刨去沈清提前挪用的,还有各种生产和销售的成本,郑家去年一年就挣了三百六十多两银子。
就算父子两人心里已经有准备,可沉甸甸的银子分到手,两人还是震惊地瞪大了眼睛。
“这……真有这么多?”里正捧着银子的手轻轻颤抖。
年轻时没能大干一场,临老了却实现了梦想。
里正是没听过那首歌,不然也得忍不住唱一句,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沈清把账本推给他,“郑老,您再对对账,看有没差错。”
里正连连拒绝,都已经算好了,他哪里再能核对。要是再核对,那岂不是对沈清不信任?
沈清这里可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核对清楚了你好我也好。
沈清态度摆出来了,里正也就不再拒绝,拿起账本粗略看了看,痛快点头,“是这个数没错!”
沈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让里正和郑德都签了字,接下来才是她自己去年分的银子。
去年光是分红,她其实就接近郑家的两倍。可谁让她挣钱多,花钱也多呢?
就京城那会儿她在太和楼外放烟花,炸得京城的天空五光十色,那都是挪用了分红的钱。
沈清当时花钱花得痛快,现在才晓得心疼。
常鸿在一旁安慰,“想想含章那张脸就不心疼了。”
沈清:……
别说,这招还真有效。
沈清终于明白,上辈子为啥那些老总为了女人花钱花得那么厉害。
一掷千金为美人,沈清还没挣到上辈子的钱,就染上了上辈子没有的毛病,一时之间很是惆怅。
里正哪里晓得两人在嘀咕什么,沈清难得回一趟村里,分完了银子,他也没闲着,和沈清把接下来的事商量了。
“这次香菇种到这里也差不多不出菇了,咱们得重新弄些菇棒了。否则,出的菇品相和数量都跟不上去,那可就要断供了。”里正把打算说给沈清听。
沈清想了想却摇了摇头,“郑老,咱们今年先不种菇了。”
里正吃了一惊,“咱这香菇这么挣钱,不种菇不是到手的银子给扔了吗?”
沈清说暂时不种,倒不是说以后都不种。
去年菇价飚成那样,多少人都红了眼。这种菇也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不说别的就说去年州府广聚楼的那个杨老八,自己一家人弄弄就能出不少菇。
今年开春势必有不少人跟风种菇,春天又是出菌子的季节。
州府那些酒楼也不是傻,同样的菇自然会选价格低。
这个时候种菇可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第253章 两种经济作物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不种香菇他们又能干嘛去?
春天到了,地不能闲着,总不可能和以前一样弄水田,插秧苗。
收一季稻子能卖多少钱?
里正父子的眼界硬生生被沈清拔高,种稻子这种性价比低的事情他们已经看不上了。
现在他们又不是没钱,家里没有大米,可以拿银子跟别人买。
他们的时间远比一季的稻米值钱,有工夫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割稻子,还不如开动脑筋想想,到底怎么才能挣着钱。
沈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以前华国南方一部分乡村种香菇,纯粹是作为冬天农闲的补充作物。
等到了开春腾出手脚,该种粮食还是得种粮食。
他们的确不需要靠种粮食谋生,可除了这些事情,还得考虑自然条件。
春夏两季是各种菌类的生长期,但同时很多真菌也比天气寒冷干燥时更为活跃。
除了市场的原因,还得考虑香菇种植本身的问题。
沈清想了想说道:“这样吧,咱们种还是得种。但规模得缩小,从去年有意愿到菇棚帮忙的人里,选出几个心灵手巧的。从做菇棒到收香菇全程都得盯着,咱们这回的主要目的是得编一本种植手册。”
郑德问道:“那州府那些酒楼是不是就得解约了?”
“州府那些酒楼先别忙着解约。”沈清说道。
她暂时不种香菇,不代表完全把这行脱手。
香菇不像菖蒲粉可以直接垄断,可垄断不了,她可以做整个金泽镇,乃至于整个州府最大的收购商。
从前那些个自己不种香菇,但开着货车走乡串镇的菇商,还不都是靠收购发的家?
“那剩下的田?”郑德把沈清说的事情记下,“要不暂时用来种菖蒲?”
反正他爹也经常出去谈业务,说不定今年菖蒲粉的需求量又增加了呢?没看见村里的土烤房都又新建了两座吗?
沈清现在一心挂在羽绒服上,这些比较小的事她都打算直接交给底下人处理。
郑德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这个想法不亏本,那都是好事。
郑德虽然脑子不如他爹,但脑子这种东西是可以锻炼的。他本来就不太笨,主要是从前安逸的日子过多了,完全没有思考的机会。就像机器一样,思考得少了,思维就容易僵化。
这一年的经历就像给他脑子里的这台机器涂了润滑油,郑德也知道闲着没事瞎琢磨了。
人只要一开始思考,很多东西也就触类旁通。
沈清有锻炼他的想法,郑德心里别提多高兴。
其实沈清心里不是没有别的想法,但那想法一冒出来,就直接被她自己按下去了。
沈清以前去的那个村子,一开始的确在种香菇,但后来种香菇的几乎在那个镇上绝了迹。为啥?香菇确实是经济作物。可到后来这种经济作物带来的利益,远远比不上另一种作物——烟草。
华国是烟草大国,每年全国的烟草税收占总税收超过百分六。
虽说大齐的烟民不如华国多,但只要烟草的规模上来,众所周知的理由,烟民就不是难事。
加上烟草是春天种植,只要沈清乐意,整个云来村甚至可以秋种香菇,春种烟草。
两种经济作物错开种植,不单是沈清几个人,整个云来村的村民都有机会发家致富。
据她所知,华国种烟草还要有政府的许可,大齐压根没这项规定。
但烟草毕竟是上瘾的东西,别说烟酒对身体有益。酒也就罢了,烟这种东西不但损伤自己的身体,二手烟还损害他人健康。
沈清想要挣钱,更多的是踏踏实实地挣钱。要是挣烟草这份钱,她自己心里都不踏实。
“德叔,我觉得吧。”沈清理清想法,冲着郑德微微一笑,“你要是能抽出时间,可以试试养几只大白鹅。”
郑德觉得自己明白了,听沈清这么冷不丁来了一句,忽然又觉得自己不明白了。
“清清,好端端的,咱养大白鹅干什么?”
倒是里正眼前一亮,“你这丫头,是不是又捣鼓出什么新鲜玩意了?”
沈清就知道里正猜得到,没有否认,“我也就这么一说,弄不弄得出来还要看之后。”
要是需要他帮忙,沈清肯定一早就提出来了。既然沈清什么也没说,那就说明事情正在筹备中,他只需要坐着等沈清的安排就是了。
父子两人没待多久,高高兴兴的拿着礼物和分红回家。
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往桌上一摆,一家人都看着银子愣了神。换做一年前,给他们十个脑袋也不敢想,短短一年就能过上这种好日子。
得亏沈清没把银子换成银票,否则还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
“这些银子都是真的?”郑大娘有点不敢相信。
“您要不信,就把银子放嘴里咬一咬。”
郑德回到家里就从容多了,多少也见了这么多世面,咋还能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
郑大娘当然不可能真的把银子放嘴里咬,她不信任谁,也不可能不信任沈清。
她只是有些感慨,要不是老头子当时力排众议,说不定现在他们只有看着别人家干羡慕了。
想到这里,郑大娘拉过里正说道:“清清和秀娥帮了咱这么多,村里那些个烦心事儿,咱也得帮帮人家。”
母女两个都不在村里住,能有什么烦心事?
发财这种事情藏不住,南北杂货的生意比前头大街上的一些铺子都火爆。
两个女人有了钱,又是母女两个相依为命,难免就有人动了心思。更何况,张秀娥本来就长得不差,好生养了一年,比之前瞧起来起码年轻了三五岁。
这事不用郑大娘说,里正自己心里都有数。
村里多少人动这心思,都被里正不动声色地压下来了。
这把年纪没老婆的,不是没本事娶亲的单身汉,就是拖家带口死了老婆的。
别人不清楚顾含章的身份,里正能不清楚?张秀娥要和村里这些人好了,到时沈清嫁到京城去,难道还要带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亲戚“鸡犬升天”?
第254章 婶子是我亲姨
别说沈清,就是里正自己想想,心里都膈应得慌。
不是他瞧不起乡下人,乡下人也有好人。
但大多数人毕竟没见过世面,那些个老婆婆大媳妇,个个眼睛就盯着点芝麻绿豆大小的事。
张秀娥要是嫁了她们儿子,她们可不会觉得张秀娥是下嫁,只会觉得自家儿子有本事。
自家儿子有本事,她们就得在家里拿主意,一个是儿媳,一个是儿媳和前夫生的拖油瓶,怎么能不听她们的话?
性子懦弱些的倒还好,但凡要是泼辣些,可不得闹得鸡犬不宁!
但里正再厉害也只是个里正,他压得住云来村的人,西屏镇的却不归他管。
余大娘兴冲冲地跑了金泽一趟,结果连顿完整的晚饭都没捞着,还搭进去一晚上住客栈的钱。
她越想越生气,回到西屏就找罪魁祸首算账。
余家在西屏开了家小酒馆,凭着自家卖酒的手艺,在镇里勉强讨口饭吃。
余家当年是张家的邻居,自然也和杨家是邻居。杨家一家人在西屏镇代理菖蒲粉,走街串巷兜售,无意间就碰见了几十年没见的老邻居。
余家也是刚回西屏,两家人很快熟络起来,张秀娥母女俩的事就是余大娘从杨大娘口中得知的。
余大娘气冲冲地赶来时,杨大娘正收拾着年前熏的腊肉。
这几天天气不错,她打算让儿子杨喜带着腊肉送去金泽给张秀娥。
“嫂子,咱们两家这么熟了,你怎么能诓我呢!”余大娘招呼也不打,就冲进门一脸责怪地抱怨。
杨大娘不过闲聊间提到两句,哪里想到余家就动了歪心思?
“桂枝,话可不能乱说,我咋就诓你了呢!”杨大娘一脸莫名。
余桂枝哪里肯信,“你要是不诓我能不告诉我,秀娥还有个儿子?”
杨大娘愣了一下,“啥?秀娥还有个儿子?”
她去金泽那么多回,张秀娥不就沈清一个闺女,哪来的什么儿子。
余桂枝也愣住了,张秀娥要是没有儿子,昨晚上那小公子又是什么人?
她没来得及和杨大娘多解释,又急匆匆去找了梅娘子那里一趟,把这话和梅娘子说了。
两人一合计这才反应过来,昨天那小公子说沈清是他妹妹,又没说张秀娥是他娘。再说了,就算杨家人不清楚张秀娥的情况,张秀娥的亲姐姐可不就在西屏,找个机会问问张秀娟,张秀娟还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个大外甥?
梅娘子好歹在西屏镇当了这么多年媒人,镇上不少人都是她牵的线,里头自然也有感念她的作媒的。
都不用问张秀娟,就有人认识沈文彬的人给梅娘子打包票。
得亏她无论如何从京城赶回来了,否则要就她娘一个人在家,还不知道这些人会打什么主意。
沈清是觉得,既然她娘从一个火坑里跳出来,就断然没有跳到另一个火坑的道理。
不是她不希望张秀娥嫁人,而是就算嫁人也得精挑细选。
不但对方为人得考量,就是对方的家人也得考量。
余大娘那样把算计两个字写在脸皮上的,别说张秀娥看不看得上,就是沈清这一关都过不了。
不过,两人虽然是母女,沈清确实不知道张秀娥是怎么想的。
这天晚上收拾完,沈清没回自己房间,而是在张秀娥这边睡下,等阿梅兰香都回房休息了,这才拉着张秀娥说话。
“娘,今儿这事你自己是咋想的?”沈清要听听张秀娥自己的想法。
张秀娥想想就觉得来气,这种事情她哪好意思和闺女说?
可不跟闺女说,又能和谁说去?张秀娟这个大姐她就当没了,大哥这些年也杳无音信。
母女二人相依为命,有些事情毕竟得和闺女说清楚。
“清清,和你爹和离之后,娘才觉得活得像个人。”
“娘这辈子都不想嫁人了,就想守着铺子过日子。”
张秀娥又不是受虐狂,日子过得好好的,她再给自己找家子人伺候干啥?
和沈文彬成亲这么多年,她不也一直一个人?余大娘和梅娘子说的什么男人的呵护和滋润,张秀娥觉得自己压根不需要!
她都这个年纪了,找着好的也就罢了。万一找着不好的,那岂不是给闺女拖后腿?
享受过独立女性的快乐,张秀娥哪还愿意回到从前。
沈清了解了张秀娥的想法,也算放下心来。
她娘的性子比较传统,她还怕她娘被余大娘那一套忽悠了。
既然她娘心里有主意,她也就不用顾忌太多了。
母女俩说了会儿话,就各自睡下。第二天晨起,两人就收拾了东西准备回趟云来村。
得知两人是回云来村,常鸿说什么也要跟着,昨天他一个人在园子里闷了一天,都快把他憋疯了。
沈清看他脸色好了不少,整个人又开始活蹦乱跳。
想着村里兴许也有人和余大娘打一个主意,常鸿这个“儿子”还真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回乡下不比在镇上,青州本来就在南边,要是按照往年春节前后天晴的时候都该换薄裳了。
今年因为下了场雪,天气要稍微冷一些,可一连好几天的大晴天,漫山遍野的雪也都化开。
从镇上到乡下的土路一片泥泞,步行的话非踩一脚的泥,好在沈清有马车,回村里倒不成问题。
沈清和张秀娥回到村里,首先把自家的门窗打开透气。过年家里不好准冷锅冷灶,又拿木头烧了点水,泡了一大壶茶。
没过一会儿,里正父子便赶过来。沈清他们赶车进村时他们就看见了,急忙跟到溪边来。
两人来得正好,沈清把提前准备好的礼品给他们,又拉着父子俩坐在书桌前算账。
郑家和沈清有合作的主要是菖蒲粉和干货,去年一整年菖蒲粉销量很高,香菇也大赚了一笔,刨去沈清提前挪用的,还有各种生产和销售的成本,郑家去年一年就挣了三百六十多两银子。
就算父子两人心里已经有准备,可沉甸甸的银子分到手,两人还是震惊地瞪大了眼睛。
“这……真有这么多?”里正捧着银子的手轻轻颤抖。
年轻时没能大干一场,临老了却实现了梦想。
里正是没听过那首歌,不然也得忍不住唱一句,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沈清把账本推给他,“郑老,您再对对账,看有没差错。”
里正连连拒绝,都已经算好了,他哪里再能核对。要是再核对,那岂不是对沈清不信任?
沈清这里可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核对清楚了你好我也好。
沈清态度摆出来了,里正也就不再拒绝,拿起账本粗略看了看,痛快点头,“是这个数没错!”
沈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让里正和郑德都签了字,接下来才是她自己去年分的银子。
去年光是分红,她其实就接近郑家的两倍。可谁让她挣钱多,花钱也多呢?
就京城那会儿她在太和楼外放烟花,炸得京城的天空五光十色,那都是挪用了分红的钱。
沈清当时花钱花得痛快,现在才晓得心疼。
常鸿在一旁安慰,“想想含章那张脸就不心疼了。”
沈清:……
别说,这招还真有效。
沈清终于明白,上辈子为啥那些老总为了女人花钱花得那么厉害。
一掷千金为美人,沈清还没挣到上辈子的钱,就染上了上辈子没有的毛病,一时之间很是惆怅。
里正哪里晓得两人在嘀咕什么,沈清难得回一趟村里,分完了银子,他也没闲着,和沈清把接下来的事商量了。
“这次香菇种到这里也差不多不出菇了,咱们得重新弄些菇棒了。否则,出的菇品相和数量都跟不上去,那可就要断供了。”里正把打算说给沈清听。
沈清想了想却摇了摇头,“郑老,咱们今年先不种菇了。”
里正吃了一惊,“咱这香菇这么挣钱,不种菇不是到手的银子给扔了吗?”
沈清说暂时不种,倒不是说以后都不种。
去年菇价飚成那样,多少人都红了眼。这种菇也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不说别的就说去年州府广聚楼的那个杨老八,自己一家人弄弄就能出不少菇。
今年开春势必有不少人跟风种菇,春天又是出菌子的季节。
州府那些酒楼也不是傻,同样的菇自然会选价格低。
这个时候种菇可不是吃力不讨好吗?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可不种香菇他们又能干嘛去?
春天到了,地不能闲着,总不可能和以前一样弄水田,插秧苗。
收一季稻子能卖多少钱?
里正父子的眼界硬生生被沈清拔高,种稻子这种性价比低的事情他们已经看不上了。
现在他们又不是没钱,家里没有大米,可以拿银子跟别人买。
他们的时间远比一季的稻米值钱,有工夫面朝黄土背朝天插秧割稻子,还不如开动脑筋想想,到底怎么才能挣着钱。
沈清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以前华国南方一部分乡村种香菇,纯粹是作为冬天农闲的补充作物。
等到了开春腾出手脚,该种粮食还是得种粮食。
他们的确不需要靠种粮食谋生,可除了这些事情,还得考虑自然条件。
春夏两季是各种菌类的生长期,但同时很多真菌也比天气寒冷干燥时更为活跃。
除了市场的原因,还得考虑香菇种植本身的问题。
沈清想了想说道:“这样吧,咱们种还是得种。但规模得缩小,从去年有意愿到菇棚帮忙的人里,选出几个心灵手巧的。从做菇棒到收香菇全程都得盯着,咱们这回的主要目的是得编一本种植手册。”
郑德问道:“那州府那些酒楼是不是就得解约了?”
“州府那些酒楼先别忙着解约。”沈清说道。
她暂时不种香菇,不代表完全把这行脱手。
香菇不像菖蒲粉可以直接垄断,可垄断不了,她可以做整个金泽镇,乃至于整个州府最大的收购商。
从前那些个自己不种香菇,但开着货车走乡串镇的菇商,还不都是靠收购发的家?
“那剩下的田?”郑德把沈清说的事情记下,“要不暂时用来种菖蒲?”
反正他爹也经常出去谈业务,说不定今年菖蒲粉的需求量又增加了呢?没看见村里的土烤房都又新建了两座吗?
沈清现在一心挂在羽绒服上,这些比较小的事她都打算直接交给底下人处理。
郑德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这个想法不亏本,那都是好事。
郑德虽然脑子不如他爹,但脑子这种东西是可以锻炼的。他本来就不太笨,主要是从前安逸的日子过多了,完全没有思考的机会。就像机器一样,思考得少了,思维就容易僵化。
这一年的经历就像给他脑子里的这台机器涂了润滑油,郑德也知道闲着没事瞎琢磨了。
人只要一开始思考,很多东西也就触类旁通。
沈清有锻炼他的想法,郑德心里别提多高兴。
其实沈清心里不是没有别的想法,但那想法一冒出来,就直接被她自己按下去了。
沈清以前去的那个村子,一开始的确在种香菇,但后来种香菇的几乎在那个镇上绝了迹。为啥?香菇确实是经济作物。可到后来这种经济作物带来的利益,远远比不上另一种作物——烟草。
华国是烟草大国,每年全国的烟草税收占总税收超过百分六。
虽说大齐的烟民不如华国多,但只要烟草的规模上来,众所周知的理由,烟民就不是难事。
加上烟草是春天种植,只要沈清乐意,整个云来村甚至可以秋种香菇,春种烟草。
两种经济作物错开种植,不单是沈清几个人,整个云来村的村民都有机会发家致富。
据她所知,华国种烟草还要有政府的许可,大齐压根没这项规定。
但烟草毕竟是上瘾的东西,别说烟酒对身体有益。酒也就罢了,烟这种东西不但损伤自己的身体,二手烟还损害他人健康。
沈清想要挣钱,更多的是踏踏实实地挣钱。要是挣烟草这份钱,她自己心里都不踏实。
“德叔,我觉得吧。”沈清理清想法,冲着郑德微微一笑,“你要是能抽出时间,可以试试养几只大白鹅。”
郑德觉得自己明白了,听沈清这么冷不丁来了一句,忽然又觉得自己不明白了。
“清清,好端端的,咱养大白鹅干什么?”
倒是里正眼前一亮,“你这丫头,是不是又捣鼓出什么新鲜玩意了?”
沈清就知道里正猜得到,没有否认,“我也就这么一说,弄不弄得出来还要看之后。”
要是需要他帮忙,沈清肯定一早就提出来了。既然沈清什么也没说,那就说明事情正在筹备中,他只需要坐着等沈清的安排就是了。
父子两人没待多久,高高兴兴的拿着礼物和分红回家。
沉甸甸白花花的银子往桌上一摆,一家人都看着银子愣了神。换做一年前,给他们十个脑袋也不敢想,短短一年就能过上这种好日子。
得亏沈清没把银子换成银票,否则还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冲击力。
“这些银子都是真的?”郑大娘有点不敢相信。
“您要不信,就把银子放嘴里咬一咬。”
郑德回到家里就从容多了,多少也见了这么多世面,咋还能像以前那样咋咋呼呼?
郑大娘当然不可能真的把银子放嘴里咬,她不信任谁,也不可能不信任沈清。
她只是有些感慨,要不是老头子当时力排众议,说不定现在他们只有看着别人家干羡慕了。
想到这里,郑大娘拉过里正说道:“清清和秀娥帮了咱这么多,村里那些个烦心事儿,咱也得帮帮人家。”
母女两个都不在村里住,能有什么烦心事?
发财这种事情藏不住,南北杂货的生意比前头大街上的一些铺子都火爆。
两个女人有了钱,又是母女两个相依为命,难免就有人动了心思。更何况,张秀娥本来就长得不差,好生养了一年,比之前瞧起来起码年轻了三五岁。
这事不用郑大娘说,里正自己心里都有数。
村里多少人动这心思,都被里正不动声色地压下来了。
这把年纪没老婆的,不是没本事娶亲的单身汉,就是拖家带口死了老婆的。
别人不清楚顾含章的身份,里正能不清楚?张秀娥要和村里这些人好了,到时沈清嫁到京城去,难道还要带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亲戚“鸡犬升天”?
第254章 婶子是我亲姨
别说沈清,就是里正自己想想,心里都膈应得慌。
不是他瞧不起乡下人,乡下人也有好人。
但大多数人毕竟没见过世面,那些个老婆婆大媳妇,个个眼睛就盯着点芝麻绿豆大小的事。
张秀娥要是嫁了她们儿子,她们可不会觉得张秀娥是下嫁,只会觉得自家儿子有本事。
自家儿子有本事,她们就得在家里拿主意,一个是儿媳,一个是儿媳和前夫生的拖油瓶,怎么能不听她们的话?
性子懦弱些的倒还好,但凡要是泼辣些,可不得闹得鸡犬不宁!
但里正再厉害也只是个里正,他压得住云来村的人,西屏镇的却不归他管。
余大娘兴冲冲地跑了金泽一趟,结果连顿完整的晚饭都没捞着,还搭进去一晚上住客栈的钱。
她越想越生气,回到西屏就找罪魁祸首算账。
余家在西屏开了家小酒馆,凭着自家卖酒的手艺,在镇里勉强讨口饭吃。
余家当年是张家的邻居,自然也和杨家是邻居。杨家一家人在西屏镇代理菖蒲粉,走街串巷兜售,无意间就碰见了几十年没见的老邻居。
余家也是刚回西屏,两家人很快熟络起来,张秀娥母女俩的事就是余大娘从杨大娘口中得知的。
余大娘气冲冲地赶来时,杨大娘正收拾着年前熏的腊肉。
这几天天气不错,她打算让儿子杨喜带着腊肉送去金泽给张秀娥。
“嫂子,咱们两家这么熟了,你怎么能诓我呢!”余大娘招呼也不打,就冲进门一脸责怪地抱怨。
杨大娘不过闲聊间提到两句,哪里想到余家就动了歪心思?
“桂枝,话可不能乱说,我咋就诓你了呢!”杨大娘一脸莫名。
余桂枝哪里肯信,“你要是不诓我能不告诉我,秀娥还有个儿子?”
杨大娘愣了一下,“啥?秀娥还有个儿子?”
她去金泽那么多回,张秀娥不就沈清一个闺女,哪来的什么儿子。
余桂枝也愣住了,张秀娥要是没有儿子,昨晚上那小公子又是什么人?
她没来得及和杨大娘多解释,又急匆匆去找了梅娘子那里一趟,把这话和梅娘子说了。
两人一合计这才反应过来,昨天那小公子说沈清是他妹妹,又没说张秀娥是他娘。再说了,就算杨家人不清楚张秀娥的情况,张秀娥的亲姐姐可不就在西屏,找个机会问问张秀娟,张秀娟还能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个大外甥?
梅娘子好歹在西屏镇当了这么多年媒人,镇上不少人都是她牵的线,里头自然也有感念她的作媒的。
都不用问张秀娟,就有人认识沈文彬的人给梅娘子打包票。
相关Tags:快乐